第03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关注
 
标题导航
全面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潍坊实践”
《潍坊市乡村振兴百个案例》选登
2022年04月2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市乡村振兴百个案例》选登
  2022年上饶市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研修班—寿光特色农产品品鉴会。
  奶牛牧场项目。
  我市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 探索高素质农民教育“潍坊路径”
  近年来,潍坊市致力于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在高素质农民教育上勇于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接地气、有实效、受欢迎的农民教育特色之路,推动了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做法
  一是突出开放式办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乡村人才振兴专班。聚合政府、院校、社会“三方资源”,逐步构建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大格局。二是突出融合式培训。根据农民需求提供培训,用好田间、网络、展会“三大课堂”。提升农民教育的质量档次。三是突出精准式培养。依托市县两级党校,实行“小班式+精准化”培训,每年对300名村党支部书记进行示范性培训等。依托潍坊国家农综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对“雁归群体”、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开展返乡创业就业服务培训。逐步建立领头雁、带头人、新农人“三支队伍”,锻造乡村振兴的骨干力量。
  ◆成效
  一是构建起系统完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体系。目前,全市建有省级农民教育实训基地35处,市级“田间学校”55个。潍坊职业农民学院设立13个分院、30个实践教学点。寿光市三元朱村投资建设山东农业科技职业培训学校,先后培训国内外学员1.5万人。目前,全市社会投资创办新型农民培训机构35家,年培训能力20万人次以上。二是为农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寿光市崔岭西村村民崔江元通过参加网上培训,用物联网技术远程控制3个长300米、宽23米的蔬菜大棚,工作效率是过去的10倍以上。三是培养了大批农村发展“带头人”和“后备军”。2017年成立的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打造了143个现场教学点和43条观摩培训线路,为17个省市区举办各类培训303期29333人次。
  ◆启示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要配置好专业化师资,建立起从培训到培育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需求导向。在瓜菜换茬、农闲时间,组织“插空”培训;根据特色产业栽培及病虫害防治需要,组织“定向”培训;紧扣产业发展,增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特色专题培训。三是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村“两委”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效调动村集体资源;紧紧抓住有技术能力、致富意愿强烈的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农村青年人才;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媒介,逐步建起一支爱农村、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队伍。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 大项目跑出“加速度” 好项目点燃“新引擎”
  畜牧业是保障市民“菜篮子”和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产业。我市围绕做优做强现代畜牧业,将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统筹提升项目质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做法
  一是选优培强做大,引领发展方向。潍坊市在项目谋划招引中,注重做好顶层设计,让更多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落地生根。正大集团360万只蛋鸡、仙坛公司1亿只白羽肉鸡项目均引领了产业发展,将极大提升潍坊市在全国乃至全球畜牧业布局中的地位。二是落实“项目专班制”,构建服务企业新模式。市政府和项目所在县市区全力做好项目协调推进工作。三是真抓实干,项目尽快投产达效。伊利奶业专班勘验土地210多块次,确定5处用地。正大蛋鸡专班11天拆迁清障471户、772处房屋。四是注重生态优先,推进农牧循环。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五是强化要素保障,优化发展环境。出台规模养殖场购牛补贴、镇街补助、奖励建设用地指标等市级扶持政策。
  ◆成效
  一是提升了潍坊市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生猪出栏增加460万头、肉鸡出栏增加2亿只、蛋鸡存栏增加620万只、奶牛存栏增加10万头,奶牛存栏量将跃居全省首位。二是引进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新建过亿元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夯实了产业基础。三是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伊利10万头奶牛牧场和加工厂项目带动1万人直接就业。四是形成了五大优势产业链。我市生猪、肉鸡、肉鸭、蛋鸡、奶牛等五大优势畜禽产业链已全面形成。五是带动了农民持续增收。农民在优先到企业工作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还拥有了长期稳定的资产性收益。
  ◆启示
  一是坚持高标准定位。坚持前瞻性抓布局,谋划对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具有关键作用和支撑能力的重大产业项目、标杆性产业项目和产业链延伸项目。二是强化招商引资。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大力招引上市企业,争取在更高层次互利合作。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招引产业大项目的条件和环境,打通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促进各类要素向好项目集聚。
 潍坊市供销社: 党建统领 四社共建
  潍坊市供销社创新实施“党建统领、四社共建”为农服务机制,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推进供销社与农村社区、合作社、信用社(金融机构)“四社”共建、服务融合,逐步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发挥了积极作用。
  ◆做法
  一是创新“供销社+基层党建”机制。制定“党建统领、四社共建”干部队伍规范,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创新“供销社+农村社区”机制。近年来,市供销社配套建设为农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综合服务,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三是创新“供销社+农民合作社”机制。近年来,市供销社高质量开展土地托管等经营性服务,提供农产品信息发布等公益性服务,以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服务规模化。四是创新“供销社+农村信用社”机制。市供销社为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社员提供特色贷款、信用互助资金托管等最基础、最直接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三农”领域开展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成效
  一是为农服务引领带动效应充分发挥。截至2021年底,推进社区、村“两委”干部与基层供销社管理人员交叉任职总人数达到139人,共建干部队伍的模式不断完善。二是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运行更加高效。目前,以乡镇和农村社区为依托建设为农服务中心107处,搭建“四社共建”服务平台40个,年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300余万亩次,服务规模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联农带农抱团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供销系统有基层供销社124个,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672个,其中全国基层社标杆社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7家。四是农村合作金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系统已累计获得银行贷款支持3.2亿元,系统内部开展信用互助业务2.3亿元。
  ◆启示
  一是党建统领是供销合作社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关键。以党的建设统领为农服务各项工作,是供销社把自身服务优势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破解过去资源分散、服务单一、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关键。二是协同推进是供销合作社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供销社联合组织、农业农村、商务、金融等部门,最大程度发挥出涉农政策资源整合的优势。三是开放合作是供销合作社融入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和抓手。供销社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 启动合作共赢“引擎器” 把稳乡村振兴“方向盘”
  近年来,我市以创新提升“三个模式”为契机,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将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相结合,大力推行互融共建的“村社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推动了农村党建工作和农村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做法
  潍坊市“村社一体化”工作可概括为一个引领核心、三种组织模式、七种发展类型。
  一个引领核心:以村级党组织领导为核心。
  三种组织模式:一是整镇推进模式。围绕破解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题,坚持党建引领,整镇全域推进“村社一体化”。二是“多社合一”模式。村级党组织依托自身土地、人力、资产资源优势,领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类型合作社。三是联合发展模式。村“两委”通过多种形式,把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综合发展。
  七种发展类型:一是土地股份合作型。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联合经营并共享收益。二是乡村旅游开发型。村党组织依托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和特色产业领办旅游合作社。三是特色产业带动型。村党组织通过领办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特色种养业,进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四是闲置资源盘活型。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餐饮民宿、电商物流、乡居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五是劳务合作型。村党组织组建劳务合作社,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六是社会化服务型。村党组织依托或领办生产服务类合作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七是三产融合发展型。实现一二三产业之间产业渗透,打造农业综合体和联合体。
  ◆成效
  一是村级党组织的“威信更高了”。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引领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强村富民的带路人。二是村集体和村民的“腰包更鼓了”。通过推广先进技术等途径,促进了农民增收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三是村庄内外的“颜值更靓了”。“村社一体化”使集体有了稳定的收入增长来源。四是老百姓“心气更顺了”。通过党建带社建、党员带群众,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村党组织始终挑大梁、唱主角,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二是坚持探索创新。把机制建好了、把招法用活了,就可形成自身路径。三是坚持依靠群众。“村社合一”关键在于真正把组织群众、服务村民的事做好了,持续凝人心、聚人气。四是坚持因地制宜。“村社合一”要实行一村一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五是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差异化发展思路,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潍坊市农业农村局: 创建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近年来,潍坊市积极探索将“三农”主体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业务有机衔接,破解“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率先建成首个基于“农业农村数据链”“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链”的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打通了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最后一公里,取得初步成效。
  ◆做法
  一是创建部门单位融合工作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借助大数据、金融部门科技力量,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形成合力“共商、共建、共享”,推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落地。二是共建共享业务链。由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金融机构共同组建平台运行工作队伍,统一管理培训、联合开展入户对接,集中力量实现“三农”统计、金融服务“双赢”。三是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据体系。依据《统计法》要求,建立统计报表制度,获取“三农”主体基础数据、生产数据、经营数据,建立满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产业对象、农户等不同需求的数据管理模型,实现数据共享共用、服务“三农”、服务金融。四是构建普惠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平台根据不同银行的数据模型自动实现最大额度、最小风险授信测算,实现金融机构“敢放贷”、涉农主体“多得贷”,建立新型的面向和服务“三农”的信用评价体系。五是打造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品牌。平台设计面向多金融机构,引入竞争机制,用户可自主选择合适的金融机构,有利于“三农”降低融资成本,打造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品牌。
  ◆成效
  一是平台已全面建成并取得初步成效。基于“农业农村数据链”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链”基本建成。截至目前,全市已采集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3.6万个,全部予以金融建档,同步完成授信12151家、授信总额度82亿元。二是平台运行工作队伍基本建成并逐步趋于稳定。全市组建工作队伍2974人,统一制作了“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员、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员”工作证,为平台应用推广提供了人员保障。三是农业农村数据体系日趋完善。完成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统计调查数据3.6万条,率先突破“数据以村为单位管理”,实现“以生产对象为单位管理”,实现了涉农生产经营对象地理信息集成“农业农村一张图”,为全市乡村振兴推进提供数据参考和支撑。
  ◆启示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是解决普惠金融在“三农”领域落地惠民的重要理论指导。一切从“三农”实际出发,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为目标,基于“三农”自身特性分析金融服务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是平台创建成功、顺利落地并逐步取得成效的成功之道。二是以平台为载体,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是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落地的精准路径。通过平台创建确立有效的部门单位协作机制,成为合力推进乡村振兴普惠金融落地的精准路径。三是以数据为核心,科学合理推进“三农”数据化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双赢”的核心举措。数据是乡村振兴的决策参考和支撑,建立科学的数据共建共享机制,是实现“双赢”的核心举措。四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合理竞争机制,是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有效措施。将多家金融机构集中在同一平台,倒逼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市场竞争,有利于降低“三农”融资成本,更有利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难题。
 潍坊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 以虾贝双百亿工程促全产业链质效提升
  潍坊市将建设虾贝双百亿全产业链工程作为打造乡村振兴渔业升级版的突破口,成功引进邦普种业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和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攻克南美白对虾种源“卡脖子”技术,全力构建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发挥滩涂资源优势,突出贝类独特的净水、固碳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做法
  一是加快突破种业核心技术。与中国水科院黄海所共建渔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投用了邦普对虾遗传育种中心,一举打破南美白对虾原种依赖进口局面。同时,相继出台现代水产种业发展扶持政策,累计补助5500万元。二是招引培强龙头企业。以邦普种业平台为依托,成功引进全国500强广东海大、民营500强广东恒兴等众多国内渔业龙头企业入驻。加快三处省级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底播贝类增殖、浅海筏式扇贝养殖、工厂化对虾养殖。三是做大做强贝类产业。发挥滩涂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3处省级海洋牧场,年产各类贝类30万吨。建成13.5万亩生态化贝类养殖示范场,年产各种贝类1万吨。坚持全产业链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产业。四是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殖尾水专项治理。
  ◆成效
  一是种业研发取得突破。通过南美白对虾育种技术研发攻关,建成全国最大、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南美白对虾活体种质资源库,突破了多项“卡脖子”技术,种虾成本降低50%。二是“1+N”模式加快构建。创新探索了“1+N”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形成“政学产研深度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养贝净水多效共赢。利用贝类养殖改善海洋环境是目前经实际验证最有效的海洋治理手段。潍坊市已形成浅海筏式扇贝养殖30万亩、底播贝类增殖40万亩,年产贝类30万吨,有效改善了近海富营养海洋生态环境。
  ◆启示
  一是产业振兴要坚持种业为先。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入合作,引外智、借外力,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二是产业振兴要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大型龙头企业要发挥在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推广协助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普及绿色高效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振兴要坚持全产业链发展。一产为根、接二连三,推动产业形态由“小产业”转变为“大产业”,建成全国品质最优、品牌最响、效益最好的虾贝集群核心区。
本版统筹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瑗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