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早期钱范直接刻划在石、铜质的范材上,也有用陶质刻划的。秦汉到五代是我国钱币铸造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诸城市博物馆,珍藏着一批西汉时期的五铢钱范。这批钱范,数量众多,保存完整,是研究西汉时期货币制度的变迁、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通讯员 鞠金华 文/图 1979年3月,在诸城市昌县故城遗址范围内的辛庄子村西南200米处,发现了一批铜质五铢钱范。其中正面范22方,背面范1方。钱范呈圆角长方形,正面范的中心处有一条注铜液的长槽,两侧并列单行阴文反字“五铢”钱型各6枚。钱型直径2.6厘米—2.7厘米。“五”字交股两笔上下端外撇;“铢”字的“金”旁字头作三角形,“朱”字上部转角处方折,具有明显的西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的特征。 昌县故城出土的这批五铢钱铜范,在冶铸工艺上有其独到之处。正面范上除钱与主槽之间有支槽外,钱型与钱型之间亦有槽相通,并通过排头第一枚钱型通于范顶端的支槽与外界相通,在浇铸铜液时,范内的气体可通过这一通道迅速排出。类似这样的先进工艺,在其它地区出土的同类钱范中是少见的。由孝文帝时的“半两”钱,至孝武帝时的“五铢”钱,在西汉前期的数十年间,昌县故城一带的铸钱工艺始终领先于周边的其它地区,这也充分反映出,当时这里的冶铸手工业是非常发达的。 五铢钱始于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刚开始的时候,各郡国及民间可自行铸钱,许多人因此暴富。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记载了两位铸钱大户:“故吴,诸侯也,以郎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一位富埒天子,一位财过王侯,可见铸钱获利之巨。以至于平民百姓也加入了铸钱行列,竟至造成“农事弃捐,而采铜者日蕃,释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钱日多”(《汉书·食货志下》)的现象,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和货币秩序。 五铢钱范出土地点位于汉置昌侯国故城遗址范围内,西汉时,此处曾两次为侯国封地,第一次是汉高祖八年六月,封圉侯卢卿为昌侯。第二次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四月,封刘差为昌侯,元鼎五年国除。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当时各郡国可自行铸钱。据《史记·平准书》载,武帝元鼎四年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可以推知,这批钱范应是汉武帝所封昌侯刘差时期的遗物,使用时间约在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至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之间。由于铸钱可获巨利的引诱,致使许多人利令智昏,铤而走险,置中央法令于不顾,仍在继续偷铸私钱,昌侯刘差便是其中之一。 这批五铢钱铜范具有明显的武帝早期五铢钱的特征,可以确定它们是武帝时昌侯刘差的遗物。一次出土数十件五铢钱铜范,国内罕见。刘差将如此多的铜钱范,没有遵照中央法令将其废销“输其铜三官”,即是偷铸私钱的物证。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刘差“酎金”不足之名,将其治罪,国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