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企业发展注入人才新动能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近年来,昌邑市将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首要位置,在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的同时,深入推行科技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保障和畅通人才向企业流动大通道,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盘活用好本土人才,蹚出乡村振兴崭新路径。在认真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政策的同时,着力打出“乡情牌”,盘活用好本土人才,发挥企业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 推行科技人才服务专员制度,激活企业发展“一池春水”。结合科技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将辖区重点企业按行业划分,安排专员对口包靠,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列出人才需求清单。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技能人才内生动力。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把技能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对加快培育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广开“才”路助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今年以来,昌邑市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靶向引才、广开“才”路,努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创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整合资源,增创人才工作新优势。聚焦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在该市上下形成大抓人才、真抓人才、抓实人才的良好生态。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将机关干部纳入联系服务主体,将昌邑籍在外高端人才纳入联系服务对象,实现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双扩大”。 系统谋划,谱写人才引育新篇章。坚持“建强人才链、赋能产业链”,聚焦高端精细化工、海洋化工、红色文旅等主导产业,积极宣传该市人才政策和发展环境,着力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契合、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人才体系。 深化改革,营造人才发展新生态。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打造独具特色、传统和谐的“企业家乡居”四合院,聚焦人才“衣食住行游购娱”等领域,解决外来人才住房、就医、子女读书等问题,聚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向往”的人才发展环境。
为青年人才集聚注入“活水”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近年来,昌邑市吹响“双招双引”工作号角,在做强招商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打好招才引智组合拳,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新昌邑注入“活水”。 科学制定招才引智考核办法。充分研讨、征求意见,制定2022年度考核办法,以文件的形式对在“双招双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 借助“两新”组织党建开展广泛走访。夯实两新组织党建基础,深入挖掘企业人才资源,组织企业党组织召开支部生活日会议,第一时间传达上级人才工作精神,密切与非公企业的沟通联系,广泛招揽人才。 深入推进人才服务和跟进工作。以深挖在外人才为契机,逐步建立人才服务机制,通过网格化工作开展入户走访,讲明人才政策,充分提升昌邑籍在外人才对家乡的认同感。 以人才振兴促农业农村发展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近年来,昌邑市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市”战略,做好人才组织工作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积极筹备人才研究团队以发掘粮食增产潜力与探究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多措并举,以人才振兴带动农业农村发展。 以才促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筹备成立“潍坊丰瑞盐碱地高效农业研究院”,在提高土地产出、牢牢守护粮食安全方面创造出更多普适性、叫得响的经验模板,力争成为全国改良利用盐碱地的标杆。 成立科研团队开展“基于昌邑生姜产业土壤障碍视角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的技术攻关。实施“构建一个团队、推广一个标准、建立一个中心”为核心的“三个一”工程建设,大力开展生姜绿色可持续相关技术革新和应用,着力破解制约生姜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的普遍性困局。 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近年来,昌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三个机制”,保障和畅通人才向基层流动大通道,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挖掘“土专家”,发现“田秀才”,培育“新农人”,出台支持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提升农村对创业人员的吸引力。 完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重点企业按照分类管理和“按需设岗、公正竞争、能上能下”的原则,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完善沟通与协调工作机制。在用地、金融信贷、项目可行性评估等方面,为在外本土人才返乡创业解难题办实事,对项目立项、环评、审批等环节进行跟踪“一站式”办结服务。
“精”字当头 做活人才文章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窦浩智 通讯员 魏全晋)今年以来,昌邑市在人才工作中念好“精”字要诀,在精准引导、精心组织、精细服务上打出漂亮“组合拳”。 精准引导,把好人才“方向盘”。坚持把招才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全面梳理辖区产业方向、链条延伸及企业需求,确保招引工作“靶心”不偏、力度不减。 精心组织,发挥人才“主引擎”。坚持市镇企三级联动、协同发力,充分调动全市上下抓人才招引的积极性、主动性。 精细服务,优化人才“软环境”。组织市级领导对全市高层次人才实行包靠全覆盖,定期召开联谊会,服务生产生活需要,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多“肥沃土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