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
以职业教育启蒙 创新育人“双循环” |
|
|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赛 通讯员 赵营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职业教育法》要求,“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职能。近年来,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充分利用师资和专业优势,成立寿光中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不断发挥职普融通桥梁作用,对初中生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提供职业规划指导活动,全面提升了实践活动育人质量,创新了县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实践样态。 立足职普有效融通,建立“多元参与、三侧联动”运行机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因为就业场景不同,在学科设置和培养方式上,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态势。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依托专业教学资源,成立教体局主管、职教中心实施、初中学校配合联动的“中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组建“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拓展教练”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与平台,初中学校参与管理及课程开发,学生自主选课,按“集中实践、送课到校”方式实施,实现供需管三侧联动,互助共赢。 在课程设置上,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将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与职业学校专业课程资源相结合,注重突出职业体验课程特色,对职业岗位群、工作领域进行梳理,构建了模块化职业体验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包括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和职业拓展3个递进模块,涵盖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与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石油化工等6大类22个专业领域。同时,开发了特斯拉线圈制作、新能源汽车组装、手工制‘皂’、智能家居体验等一批学生喜爱的职业体验课程,在‘感知、体验、拓展’中实施组合式的职业启蒙教育。”寿光中学生综合实践基地负责人唐培友说。 创新“职业启蒙+素质拓展”实践,开展体验式循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场景化“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模式。为此,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制定了《职业启蒙课程实施细则》和《素质拓展课程实施细则》,指导课程实施,对活动主题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按照“思考-行动-再思考-再行动”的循环学习路径,利用任务操作单等引导学习内容和进程,实施体验式循环教学。 “学校制定《职业体验中心建设标准》,建设22个职业体验中心,将职业文化、产业文化、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制定《素质拓展中心建设标准》,建设30个拓展体验中心和8个研学体验中心,将创客教育、户外拓展、特色研学等平台一体化设计。同时,以寿光教育云和清华教育在线两个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全面实施‘双循环’育人。”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党委委员杨福军说。 建立跟踪评价体系,实施“过程、结果、发展”三维度评价。学校制定了《综合实践双循环育人评价标准》,设计了主题项目评价量表和发展性评价量表,建立校内外协作的N-N多维度活动评价体系,以积分制的形式将“双向多元化评价(组织、课程、环境、教学、教师、学生)”贯彻始终,对学生活动参与表现进行反馈,对课程内容调整提升,对管理服务思考改进,促进了实践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并辅助“互联网+”,线上跟踪评价,对后续成长进行定期跟踪,了解双循环育人对学生人生发展的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学校探索实施的县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发展模式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技能兴趣、生涯规划意识及职业教育认知水平逐年提高,初中学生就读职业学校新生选定专业后的二次调整比例由2018年的8.5%降为2021年的3.2%。2022年潍坊市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召开,该做法得到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推广。 同时,在此基础上提炼的教学成果——《职普融通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职业启蒙+素质拓展”双循环育人创新与实践》获得潍坊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于2022年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学校一直十分重视各项工作创新与典型经验总结,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该成果借鉴‘知行合一、融合创新’育人理念,以职业意识、劳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立足职普有效融通,建立了‘多元参与、三侧联动’运行机制。同时,学校聚焦职业启蒙,构建了与职业教育资源融合的模块设计、多元组合、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建设了职业启蒙、素质拓展两类‘菜单式’模块化课程,实现了课程与目标的精准对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付伟宗介绍,成果高标准落实国家职普融通政策,覆盖了潍坊市38所初中学校,惠及13万余名初中学生。寿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提升,职普比例由2013年的3.7∶6.3提升到2021年的4.6∶5.4,职普教育均衡良性发展。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将依据《职业教育法》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国家和人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初心,做好职普融通工作,扩大社会服务范围,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创新求索,扎实推进实行双师授课制度,设置社会需求、学生喜欢的特色化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提升他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同时,继续坚持校内民主建设,把学生、教师当成评价者、督导员,树立管理严、教风正、学风浓、校风好、质量高等良好形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同样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