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我市组织收听收看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
市领导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现场办公
各县市区发布疫情防控紧急提醒
我市全部常住人口疫苗接种率超95%
五项活动关爱园林环卫工人
图片
马院长的演出日记
我市发布防汛III级(黄色)预警
临朐县纪委监委“六张清单”治“未病”
2022年07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马院长的演出日记
  演出现场。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福文 文/图

  “2022年5月29日,我们冒着倾盆大雨赶到庙子镇下仁河村演出,车只能开到村口,全体演职员扛着自己的服装道具到村委大院演出,这里没有舞台、没有音箱、没有灯光,只有一颗赤诚的心,用心用情去演,这样的演出更真实更具感染力。”
  这是青州市艺术剧院院长马保光发在朋友圈里的一段话,收获了一众点赞。或是写一段日记,或是在朋友圈发一组图文来记录白天的演出,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据马保光回忆,当天暴雨如注,道路泥泞不堪,演出只能暂时搬到室内,雨停之后才转移到大院外面,但大多数村民都坚持到现场观看,让他深为感动。
  青州市南部多为山区,村子散落在大山之中,交通极其不便。为了把文化惠民这项工程开展好,艺术剧团“送戏下乡”多以中心村为核心,向周边辐射,优先照顾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村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是我们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村里的乡亲们盼着,就一定要履行诺言,这也是对艺术的尊重。”马保光动情地说。
  今年5月,在庙子镇孙家西坡村演出结束后,马保光在日记中写道:“父老乡亲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演出完就已经晚上九点十分了,我们大家齐心协力收拾好,准备回程。在路上有些地方下坡上坡的,所有人员需要下车走过去,披星戴月,走在乡间路上,仰望星空,特别闪亮。到家的时候十一点多了。”长期以来,剧团的全体演职员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惠民演出事业,迎着夕阳出发,披着星辰回家,日日如此,夜夜皆然。
  开展文化惠民演出1000场是今年青州市政府承诺集中力量办好的10件民生实事之一。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各镇街区文化站和有关文化单位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宣传新思想、唱响主旋律。为让惠民政策落实落地,相关部门持续创新模式,策划排练了一系列接地气、群众参与度高、形式新颖的文艺节目,切实提高村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马保光带领下的艺术剧院是青州市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的主要力量。自1989年参加工作来到剧院,马保光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了如指掌,是剧院名副其实的“老人”。对他来说,坚持下乡开展高质量公益性演出,不断推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作品,为艺术传承培育优秀人才,永远是剧院的核心主业。据马保光介绍,不乏有民间文艺爱好者到剧院拜师学艺,请教演唱技巧,只为过把戏瘾。既有“正规军”,又有“游击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艺作品的传播和创作的繁荣。
  “5月27日晚,来到了绿水环绕,青山葱翠的黄鹿井村。三十多摄氏度的天气,大家干完活已是汗流浃背,稍事休息,拿出自己准备的煎饼、馒头、咸菜,匆匆吃上几口,便立即开始化妆,有的演员一场演出要登台五六次,他们急匆匆地回来,抓紧换好服装,再把最美的姿态展现给观众,台下气喘吁吁,台上却稳如磐石。台下的观众时而大笑不已,时而满眼泪花,掌声不断。”马保光又一处日记中写道。
  一场综合性演出,往往集歌曲、舞蹈、小品、朗诵、戏曲、曲艺、民乐演奏多种表演形式为一体,需要演员轮番上阵,最夸张的情况下,有的演员一晚接连上七次舞台。剧团里大小演员30余人,大都是身兼数职的“多面手”,就连马保光自己,除了现场统筹调度外,还管着打字幕、调设备等。经过长期的合作演出,演员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默契,大家分工明确、任劳任怨,成就了一场场近乎完美的表演。
  每每晚上有演出,村里的大喇叭就开始吆喝,响彻街头巷尾,老少爷们口口相传,扶老携幼,拿着马扎聚在村委大院,仿佛像过年一般热闹。据马保光的同事、青州市文化馆馆长李江涛回忆,有一次下乡演出,村里的孩子们坐在柴火垛上,一改平日的淘气,看着搭建舞台和演员化妆的场景目不转睛、怔怔出神。这个瞬间被定格下来,一直深深烙在李江涛的内心深处。
  演出的质量好不好,归根结底还是观众说了算。一个生动的细节是,当演员在舞台上卖力表演时,台下的马保光会观察观众的表情与动作,如果大家看入迷了,并自发鼓掌,就说明节目是成功的,相反,对于有观众走神,甚至离场的节目,就会反思不足,进一步作出调整。每个节目都精雕细琢,做成精品,这是马保光和他的团队一直坚持的信念。
  “每一个节目的创编,凝聚着剧院人的智慧和心血;每一次舞台的呈现,都饱含着全体演员的热爱与执着。”马保光在日记中如此写道。正是凭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不舍昼夜的执着坚守,青州市的文化惠民工程才能开出一朵朵亲近大众的艺术之花,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给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和精神力量。

 ◥短评
  星光不负赶路人。像青州艺术剧院一样,我市有许许多多常年活跃在城市街头巷尾、乡村田间地头,默默奉献在一线的基层文化工作者。他们为一个节目编排如何更接地气而夜不能寐,为如何将党的大政方针宣传到基层群众心坎里而绞尽脑汁,为了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送到百姓身边而风餐露宿……心里装着群众,肩上扛着责任。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人,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才真正送到了最基层,潍坊也因此连续3年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位居山东省前列。        石莹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 公告热线:0536-8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