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华胜
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青州博物馆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之大、品种之全、文物之精,名列我国县级博物馆前茅。6月11日是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潍坊市首家考古事业单位“青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院”成立,与青州市博物馆合署办公,共同承担文物保护、研究、考古等工作,进一步优化了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的布局结构,实现了文物保护资源与力量的整合和共享。 坚持理念与时俱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为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基层文物事业工作者,我们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文物资源的社会教育功能,把让文物“活起来”作为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指南。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文物工作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立足于保、保用结合的理念。贯彻落实《博物馆条例》,充分发挥文物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博物馆的窗口作用,推动了文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突出人才引进与培养 随着文物事业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标准要求的提高,管理、保护、利用好这些人类文化遗产,人才是关键。 针对基层文物工作人才缺乏的实际,一方面,我们积极争取青州市委、市政府支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我们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与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文博工作人才素质水平,选派多名工作人员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讲解员培训、文物保护修复培训和田野考古发掘等各项重点培训。目前,青州市文物技术保护中心已获得乙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和二级移动文物修复资质,是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工作站,我们利用基地开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才80人次。其中,田野考古队伍中一人获得勘探领队资格证,一人获得发掘领队资格证,为青州市文物事业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同时,我们与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学习与交流,与浙江大学签署了框架协议,双方在文物数字化、人才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 扎实开展文物调查勘探 由于青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型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增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重点建设项目的考古工作。在文物钻探调查工作中,每当发现重要文化遗迹时,我们便立即向上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严格把文物保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等工作列入城市征地、建设审批“一条龙”的管理程序,扎扎实实地搞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保护工作呈现出了新的局面。 同时,始终牢固树立“安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底线”的思想,坚持保护工作警钟长鸣,并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目标,确保责任到岗、责任到人、馆藏文物安全。 不断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 全面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文物领域的应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网站等线上平台媒介,开辟“云展览”展示平台进行宣传,目前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接近15.1万人次,关注度不断提高。同时不断优化微信平台的功能结构,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增加丰富完善“全景展示”“普法宣传”“语音导览”“参观公告”“青博网站”等专栏,丰富对观众的线上服务功能。注重网络媒介宣传,微博共发博文1100余条,阅读总量830万+,视频播放量30万次,粉丝增量3000人,互动2万次。在山东省各地市80个博物馆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青州博物馆1至3月份均位居前三名。 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进一步巩固社教品牌建设,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博物馆是对外宣传的窗口,而讲解员则是连接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桥梁,为提高讲解员的整体素质,塑造文博队伍的崭新形象,我们请讲解专家给大家讲课,请文博业务专家传授业务知识,还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各地博物馆去参观学习。为了更好服务社会,组织讲解员开展了博物馆进社区、进学校、进部队和厂矿企业等活动。加强业务培训,对其高标准、严要求,特别强化宣教人员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培养、引导讲解员形成各自不同的讲解风格,力求达到一流的讲解和服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博物馆新馆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并提升博物馆的相关功能,使其与青州市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匹配,对提升青州文化知名度,打响“文化青州”品牌,拉动青州文化旅游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将会成为青州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作者单位:青州市博物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