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凤
家住重庆北碚城区的罗女士最近遇到一件怪事:一盒2003年生产的月饼,时隔8年之后打开,居然仍油亮发光、手感松软,看上去新鲜得像刚出厂一样。带着疑问,媒体记者采访了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石元刚,“月饼经过8年仍看起来新鲜,是因为月饼中添加了过量的防腐剂。”此事一经报道,便引起众多网民的热烈围观。 月饼能存放8年之久,着实让人惊叹,难怪网友把它戏称为“饼坚强”。其实,这样的“饼坚强”已有先例。8月29日,海南在线网友“周宗贵”在海南发展论坛发帖,标题为《神奇:“潮式鸳鸯月饼”两年不腐是质量太好了吗?》,称月饼存放家中两年未霉变,怀疑是“木乃伊”月饼。这样的实例虽然只是个例,但透过人们对“饼坚强”、“木乃伊”月饼的强烈关注,暴露出的是公众对食品过分添加防腐剂等而引发的食品安全的隐忧与焦虑。 我们知道,从6月20日起,国家新颁布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正式施行,明确规定禁止将包括合成色素在内的27种食品添加剂在月饼中使用,除了漂白剂外,新标准对合成色素、防腐剂的使用均有限制,要求水果月饼的多种馅料均不得添加任何合成色素,增加月饼甜味的糖蜜素的使用量也一直受控制。但是,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度的出台与生效,并不意味着生产企业的自觉遵守。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瘦肉精”事件就是有力证明。早在1997年,农业部就发文明确禁止包括“瘦肉精”在内的β-兴奋剂类药物作为动物促生长剂。2000年、2001年,农业部联合其他部委共同发文,联合围剿“瘦肉精”。但是,十多年过去后,“瘦肉精”这个餐桌上的“毒瘤”,并未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生效而彻底退出公众的视野。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痼疾,“打假除患”的路还很长。而“瘦肉精”的屡禁不止、三聚氰胺的死灰一再复燃等,让我们看到,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使“永不过期食品”、“饼坚强”进入历史的垃圾箱,就必须克服监管的不时缺位,出实招,求实效,用法律法规的严格落实来为食品企业持续注入规范经营的“防腐剂”,才能有效杜绝“木乃伊”食品的不断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