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群老人在这个上午打开了尘封40多年的战地日记,擦去生活的尘埃,陷入回忆,陷入思念…… 四十六年前,有一批山东潍坊籍风华正茂的官兵,积极响应我国政府的号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友谊关”,秘密出兵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据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四十八团三连战士曹玉修、于义谭等老人回忆,1966年下半年,美国对越南实施全面的战争封锁,海上、铁路运输中断。为了支援越南人民抗美救国斗争,保卫我国的安宁,1966年12月,一批英雄连队奉命迅速集结在祖国西南边陲重镇——八桂大地的苏圩,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四十八团。部队经过短暂的集结,于1967年3月投入保卫援越项目。在越南战场上,他们发扬我军不怕流血牺牲,敢打敢拼的精神和光荣传统,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出色完成了越南地区物资运输及部队人员调换等任务。 听着老兵们回忆运输物资途中以及战场上的惊险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根据老兵们的回忆,在一次执行任务的途中,战士们的面前是那被敌军炸毁仅剩几条锁链的越池吊桥,在桥面上放上几块木板就成了战士们要通过的“桥面”。在汽车上桥之后,车身与桥面就仅剩下了不到十公分的距离。每台车开过桥面时,必须安排专人在车前负责指挥,汽车每前进一米,桥梁就要摆动一下。战士们要保证物资安全通过还要随时躲避敌人的导弹。在这个时候,战士的心情是非常紧张,不是怕自己掉进河里,而是他们觉得必须要把这批物资送到前线战士和越南人民的手里,他们每完成一次运输任务,心里就会自豪一回,所以每前进一步,都是十分小心翼翼地、非常沉着地驾驶车辆,他们在心里说,挂一挡,稳住油门,方向不能偏,一步步地向前,一台台车地通过。当所有汽车安全通过桥梁后,战士们的心情才轻松起来,事后,大家欢呼雀跃,一路上特别的精神,因为他们又克服了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险境,即使开了一天的车大家也不觉得疲倦。在老兵们的记忆里,当时战斗的条件非常差,运输物资的道路全是山路。每天很早就要出发,途中过了一座山还要过一座山,山下是三四十度,而到了山上就得穿上棉大衣,不然冻得够呛。有的山路转弯多,下山的时候要一直处于刹车状态,有时候刹车片温度过高还要停车人工降温,来避免危险发生。 这就是发生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些许经历,党指向哪就打到哪儿,只有奉献没有索取。多少年过去了,中国军队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将永远载入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史册。 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生命的闪光点,每一场战役都是信念、勇敢、智慧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许,在和平年代很多事情都再也不会出现在记忆里,但是那几年的烽火岁月,就像电影里的精彩片断,在他们的记忆里异常清晰、历历在目。 战争结束时,我们的老兵凯旋而归,可是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却长眠在了那异国的土地上,一片片的墓碑见证了那段时间的历史,见证了那炮火纷飞的年代,也见证了我们解放军战士的伟大功绩。挥别战友时他们泪流满面,无法忘却昔日一起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无法忘记完成任务休息时他们一起谈天说地规划未来的场面。进关回国时,听着亲友们高昂的欢呼声,看着那一张张充满胜利喜悦的脸庞,他们又再一次潸然泪下。 他们都回来了,他们含泪把阵亡的战友“留”在了那片血染的异国邻邦的土地,他们把青春留给了那片焦热的异国的土地,他们把激情和活力留给了那片异国的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