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转改”活动正在全市新闻战线如火如荼地开展,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散发着泥土芬芳,凸显活泼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不断跃入公众的视野。而要想使活动更加富有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不断反思,如何才能把基层走得更好? “走基层”既需要一时的激情,还要有持久的耐力。“走转改”活动有时限性和阶段性,但群众的生产生活是生生不息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脉搏也是永不停止的。只有把“走基层”作为自觉的行动,持之以恒地“走进去”,才会有新思考、新发现、新提升,才能增长才干,磨砺作风。新闻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穆青同志,一生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大众日报社高级记者陈中华常年奔波在基层乡野,被称为“从地里长出来的”记者。而正是这股勤走基层的持久耐力,让他们拥有了写不完的新话题、新收获。 “走基层”既要抓住“大事件”,还要善于捕捉“小新闻”。我们常说民生无小事,民生需求就隐藏在千千万万件小事中。新华社记者探访曾是京津沙源地的河北丰宁县小坝子乡,发现那里“天蓝了,山绿了,沙少了”,但走近一问才知道,因为返耕还林,不能大规模放牧,“农民的腰包越来越瘪了”。人们常常看到的是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好转的“大”改观,“遗忘”了村民腰包变瘪的“小”变化,但如果农民收入的“小”得不到保证,生态的“大”能否可持续?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件中,从底层声音中,才能发现基层民众的“难处”在哪,从而写出有价值的稿件,为改善民生、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 “走基层”既要报“喜”,还应报“忧”。基层的困惑,是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基层的探索,是社会进步的指针;基层的成绩,则能凝聚成时代前行的动力。无论是基层的鲜活实践和经验,还是基层的复杂问题和困惑,都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发现去报道。因而,新闻工作者既应宣传报道基层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还应反映基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体察基础民众的困难和需求,成为党和政府的好帮手,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