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玉凤
有机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机猪肉每公斤160元……近年来,一些食品包装上纷纷标注“有机”二字,并标榜“高质高价”。记者调查发现,食品随意标注“有机”、花钱购买认证、张贴假冒认证等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售价不菲的有机食品,只是披着“有机”外衣的冒牌货。 沃尔玛以“普通猪肉”冒充“绿色猪肉”的丑闻刚淡出公众的视野,公众又被悲哀地告知:干这种事情的不只有沃尔玛,而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本来,消费者不惜重金买“有机”果蔬,更多的只是为了花钱买放心。然而,随着假有机食品泛滥的曝光,人们发现花了数倍于普通果蔬的钱却未能够买到心安的消费。 按照农产品的分类等级,有机食品认证是食品质量认证的最高级别,要求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此外对土壤、空气、水等环境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然而,无论是从外表还是口感来说,有机食品与普通农作物几乎没有任何差别,消费者所能看到的只是数倍于普通农作物的高昂售价和贴有“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身份标签。因而,要想保证有机食品货真价实,不是“火眼金睛”的消费者只有依赖于生产销售者的自律和监管者的有力监管。 据知情人士透露,“只要花两三万块钱,基本就能拿下有机食品认证”,而“有的企业收购普通食品后,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后,干脆直接贴上假冒有机认证标志,这样做获利往往翻番,个别品种甚至超过500%。”由此可见,在“从不吃自己做的馒头”的道德语境下,在生产销售假有机食品轻而易举、没有风险,却可以获取巨额利润的环境中,让生产销售假有机食品者做到自律,可能吗?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食品安全把关人的监管者是否有足够的责任心下真功夫守住每一个环节,杜绝认证的买卖,杜绝造假,对于遏制假有机食品泛滥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有关部门抱怨:有机食品全程监管存在交叉或空当,仅靠一个部门很难进行“全覆盖监管”。然而,监管难并不代表可以不监管,何况食品随意标注“有机”、张贴假冒认证等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依法界定,主管部门也有依据进行处罚,且罪证确凿易得。查处打击假有机食品并不像所说的那么难,假如相关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话,即便监管存在空当,相信造假的可能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也不至于出现山寨认证标签不时见诸媒体,或者真认证标签随意兜售的乱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