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韭菜,一滴农药不用,一斤卖五十多元……”深秋十月,记者在全国有机韭菜技术研究中心——昌乐县五图街道庵上湖村的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听该村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赵继斌说起了该村的有机蔬菜产业。 小山村种菜发家 庵上湖村人口1000多人,800亩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瓜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2001年,5名村干部带头建起了37个大棚, 2002年村民看到了效益,建棚欲望大涨。然而,条块分割、分散不一的承包地,使多数村民无法在自有土地上建设标准化大棚。为此,村里先后开了7次“两委”会,征得全体村民同意后,通过了600亩土地的流转计划,由村委将村民手中的土地承包下来,然后按照地级差别定价后,由村委再承包给建棚户。对缺少建棚资金的群众,村里又协调信用社给每个大拱棚贷款8000元,每个高温棚贷款1.8万元,从而解决了资金问题。 为推动该村的蔬菜产业加快发展,在赵继斌带领下,2007年12月成立了华安瓜菜合作社。在合作社带领下,注册了“庵上湖”和“华品”两个品牌,申请了“地理标志”,逐步实现了由绿色、无公害到有机瓜菜的转变。目前该基地12个品种获得了有机认证,被评为全国设施蔬菜创建园,全国标准化生产基地。 到2011年已经建成高温棚82个,大拱棚300个,加上吸引周边村的农户加入,设施瓜菜种植面积已达1100多亩。全村仅高效农业一项年收入就突破300万元。 合作社全程监管 2007年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21人入股,主要为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随着效益增长,作用增强,2008年发展到67户,2009年达到203户,全村百姓基本都成了社员。在合作社,“社员种什么,怎么种,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赵继斌告诉记者。为加强管理,合作社对社员实行苗、肥药、人员技术、销售等统一管理,全程监管、全程记录,保证瓜菜品质。 合作社对社员按照瓜菜品质、卫生、培训学习等内容实行积分考核。合作社每周监测7个户,瓜菜出现药残,一票否决,年终不享受合作社分红。合作社每月召开一次培训学习会议,参加一次加1分;环境卫生良好加2分,差不得分。年终5分以下的不参与分红。 为保证品质,2010年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设了高标准专业检测室、农民培训室、新品种研发室等,投资近20万元从韩国引进先进的检测仪器,加强对瓜菜的药残检测,做到了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检测,使“庵上湖”瓜菜步入了标准化生产轨道。 有机菜走俏市场 韭菜难种,难就难在不能彻底根治韭蛆。有些地方,为保证产量,大量使用剧毒农药。而庵上湖采用的办法是,首先选用好韭菜的品种,二是换茬轮作,三是物理防治。在合作社的统一安排下,换茬轮作实行得非常彻底,社员们对“庵上湖有机韭菜”这个品牌看得比命都重要,“我们的韭菜一滴药都不用,一斤卖到五十多块,主要供应北京、青岛的高档酒店”,赵继斌告诉记者。 目前,庵上湖的有机菜不仅在昌乐、潍坊叫响,还在青岛、济南、北京等地有了名气,机关、学校、中高档宾馆的订单纷至沓来。”赵继斌自豪地告诉记者。 他们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40亩的认种园,采取“菜地认养”模式,按每分地800元的价格租给昌乐、潍坊市区等市民耕种。记者在现场看到,市民认种的地块里种满了芹菜、韭菜、胡萝卜、辣椒,有的还栽上了地瓜,绿意盎然,为基地增色不少。 据了解,未来3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庵上湖村还要搞“三大建设”:有机种苗繁育基地,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绿色和有机蔬菜1万亩;优质农产品示范区,以华安瓜菜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形成集瓜菜区、杂粮区、农业观光区为一体的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观光农业旅游带,在村南700米自然沟崖及河床上部覆盖“塑料大棚”,在河床内种植农作物和观赏性植物,建设河谷观光农业旅游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