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姜德军
昌邑市仕文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
|

|
|
在潍坊海外掘金的队伍中,有一家企业是传奇。因为其不仅是小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更因走出去焕发了二次生机。 提起这一段走出去的传奇经历,仕文织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姜德军感慨良多。 “走出去的动力来自原国内的竞争。”姜德军说。由于国内织造企业数量庞大,竞争激烈,类似于仕文这样规模的小企业发展步履维艰,生存一度都成为问题。为此,2009年他远赴非洲,在考察了一圈东非市场之后,姜德军决定在乌干达设厂,同年年底,他在乌干达注册了“莉迪亚家纺有限公司”,并设立了厂区。 “我们的工厂占地18亩,现在工人达到680余人,是乌干达用工最多的纺织企业。”姜德军说,由于对当地劳动力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当地政府非常重视“莉迪亚家纺有限公司”的发展,公司并被乌干达政府列为“重点扶持项目”,公司的“紫罗兰”更是乌干达家喻户晓的著名商标。现在他的公司每天可生产2.5万套床上用品,每天的销售额达有5-6万美元,而起初的投资仅为578万美元。 因为产品供不应求,姜德军新近又增加了150台设备,全部启用后每天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额都将翻一番,一年的销售额预计达到3000万美元。除了乌干达,姜德军还利用东非五国贸易共同体的关税优势,在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注册了公司,将产品销售到这些国家。 将工厂直接设立到乌干达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关税,也就是降低了成本。姜德军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非洲,“各项税加起来有49%”。而从国内出口原料到非洲加工,关税至少降低了13%,另外国家还会给予各项优惠政策扶持,一年下来,仅这些费用就节省了上百万。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原材料来自国内,仕文公司每个月光原料出口就有6个加高货柜,一年的出口原料销售额达到1500万美元,带动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 目前,“莉迪亚家纺有限公司”的销售额已经进入乌干达全国企业前十名的行列,被看作是乌干达的龙头企业。而昌邑的母公司,每年的销售额不足乌干达子公司的1/5,成为潍坊乃至山东纺织行业走出去开创另一片天地的先例。 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姜德军表示,由于非洲的农业比较落后,当地政府非常希望他们能出资建立一个农业示范园,带动乌干达农业发展。“现在我们正在与国内的专业公司接洽,估计明年就能投入开始生产。”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纺织品出口欧洲正面临高额关税的贸易壁垒,姜德军正与美国一家贸易公司商讨,计划从非洲转向欧洲销售。“欧洲对非洲实行零关税,这是我们的机会。”姜德军说。 本刊记者 骆雁峰 薛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