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博杜安有何刹手锏 并购成功后效果又怎样 |
揭秘潍柴“海外抄底第一枪” |
|
|
一场低调的“闪电”并购,使得潍柴瞬间成为注目的焦点。 2009年2月潍柴成功并购法国百年名企博杜安国际发动机公司。作为金融危机期间第一个出手买下海外汽车资产的案例,被称作“海外抄底第一枪”,该次并购引发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说:“潍柴动力对法国博杜安国际公司的成功并购及继续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该次并购有何来龙去脉,取得怎样效果,带来怎样启示?至今留下不少悬念,在这里,《财富周刊》记者为你全方位解读,将悬念一一打开。 低价并购缘何成功? 法国博杜安国际发动机公司(以下简称:博杜安公司)是法国最大的船用发动机及动力系统供应商,主要从事发动机及船舶动力系统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为M26系列(包括6、8及12缸)船用发动机,以及包括齿轮箱、船轴、螺旋桨在内的全套船舶推进系统。 2008年11月,潍柴集团获知博杜安濒临破产,法国当地政府拟对其资产进行处置。在对其产品、市场、财务状况等进行充分研判基础上,潍柴组织技术、资本运营、市场、采购等部门人员组成项目组迅速派往博杜安进行实地考察。项目组最终给出肯定意见并上报公司董事会后,潍柴决策层决定坚定推进该项目。 2008年12月,潍柴聘请境内外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全面展开并购博杜安工作。 并购博杜安,潍柴在报价方面并无优势可言。据介绍,当时潍柴的报价是299万欧元,其他并购者的最高报价为1500万美元。“2009年1月,在报价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潍柴能并购成功,凭借的是完善的并购要约和商业计划书。”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管理部副部长李桂芳在接受《财富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这是潍柴从众多强有力的竞争者手中成功夺标的关键。 2009年2月,潍柴顺利完成博杜安资产交接,正式展开对博杜安的运营管理工作。 并购两年成果如何? 并购成功后,事实证明,潍柴提仅的远不止是完善的并购要约和商业计划书,还有更多的实质行动,这些行动结出累累硕果。 据介绍,并购两年多来,潍柴对博杜安各方面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其经营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生产方面,于2010年收购了博杜安机加工供应商Famer Paca公司,从而一劳永逸地消除了潜在的供应链断裂风险,并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2011年扩大了生产面积,针对W系列发动机开辟出专有生产领域,同时增加了零配件仓储面积。在机加工方面,增加了一台4轴加工中心。 在销售方面,潍柴在地域方面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地中海沿岸、北欧、东欧、中非等地区的10多个国家,并计划在今后,将产品市场扩大到45个国家及地区。其次在应用方面,增加了内河航运、游艇等领域。此外,还重新规划了经销商网络,在每个区域按照优胜劣汰重新指定了区域代理商。在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博杜安的销售从2009年的74台发动机,到2010年的160台,再到2011年的493台发动机,实现了质的飞跃。 短短的两年,博杜安已经完成了从破产期到恢复期再到扩展期的转变。2010年初,博杜安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同年3月24日,潍柴-博杜安(新加坡)公司注册成立,2010年9月10日,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仁元访问法国博杜安公司,并高度评价“潍柴动力对法国博杜安国际公司的成功并购及继续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据了解,未来3到5年,山东重工潍柴集团还将继续加大对博杜安公司的投资力度,打造潍柴在法国的动力制造基地。预计到2015年,博杜安计划产销量将达到2000台。届时,山东重工集团将在法国博杜安生产基地基础上,辐射整个欧洲,并涵盖北非法语地区,形成封闭的山东重工欧洲北非业务平台。 □本刊记者 骆雁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