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丰村的班子会 |
本报记者 孙克义 通讯员 王有志 王晖 |
|
1月18日上午8点半,高密市醴泉街道永丰村党支部书记、退休干部宋金民来到村委办公室,召集班子成员开会。 宋金民,原是高密市建设局的一名机关干部。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自己在城里创办了一家拥有四五百名职工的公司,事业干得红红火火。他致富不忘乡亲,经常捐助村里公益事业、帮助村内贫困家庭,只要老少爷们用得着,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去年4月份村级换届选举,被大家伙儿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知道,这既是父老乡亲对他的认可,更是因为村里急需有一个人带领大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此之前,村里5年换了6位支书, “后进村”、“难点村”,曾是该村“头”上摘不掉的“破帽子”,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上任以后,宋金民带领村两委成员,动用自己多年的关系,跑前跑后筹集了100多万元,将村里的几条主要街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又筹资30多万元,在村内栽植了绿化苗木,在路旁、屋后挖了排水渠,装了U型槽,联系供电公司换了新电线,安装了大功率变电器,装上了新路灯,建设了高标准的计生卫生一体化卫生室。只用3个月的时间,宋金民就让永丰村实现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五化”目标。 今天,他打算召开春节前最后一次班子会,商议一下如何帮乡亲们增收的事情,为节后工作定下调子。 “修条路容易,可让群众富起来才是治本之策。”会议一开始,宋金民就抛出了主题。 村委委员、计生专干康素花抢先提出:“俗话说,无工不富。我看下步是不是咱们也招商引资建个厂子?” “这个法儿恐怕不妥。能不能招到商且不说,我打听过了,咱村的土地都是基本农田,不能用来建厂房。”村主任宋金文说。 一个方案被否决了,室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我觉得, 只有搞种植,向土地要效益,才是强村富民的‘正道’”宋金民把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说了出来。 屋子里所有人的眼光都投向了他。 “咱可以种药材。我了解了一下,种丹参一亩地能挣5000多块钱。”宋金民说。 “我也听说种丹参效益不错,可咱不熟悉销路,又从来没种过,折了本可咋办啊?”民兵连长门忠山说出了自己的顾虑。 “我认识一个深圳的大中药商,关系一直不错,让他给咱下订单,再让他派个技术员进行指导。”宋金民把多年的老关系拉了出来。 “那样的话敢情好,可就怕老少爷们不认啊!”村委委员宋永学说。 “那就得跟乡亲们讲明白。”宋金民说,“过了年,咱们挨家挨户做工作,跟乡亲们拉透彻,算好对比账,只要大家认识到了种丹参的好处就好办了。另外,还得调地,起码得调出100多亩,没规模的话不好办。” “我看这个谱中。你们的意见呢?”宋金文看着其他的人。 “好!”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那没其他事儿的话今天就先这么着,具体工作过完年咱再议。”宋金民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