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又称夜为“宵”,所以,这一晚就叫做“元宵”。元宵之夜,自古以来就有张灯之俗,故,又名之为“灯节”。 元宵张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之礼。据《周礼》等书记载,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就提供门内的大烛和门外的庭燎,为众照明。到了东汉时期,就开始有了元日朝会,既设“燎”,又张灯的情形。南北朝时期,正月十五正式有了张灯之举,并且在这一时期,已有诗人开始写诗,记载彼时的情形。如梁的吴均在《咏灯》诗中写道:“能方三五夜,桂树月中生。”这一时期,元宵之夜,人们开始举行一些游戏活动,例如“角牴之戏”,头戴假面具的“傩戏”等。直到唐朝,才把元宵作为正式的“燃灯”节日,天宝三年(744年)规定:“每载依旧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开坊市燃灯,永为常式。”(《唐会要·卷四九》)。并且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延至明清,至今,增加了猜灯谜、放烟花等娱乐项目,丰富了元宵节的内容。如明正德《琼台志》记载了海南的烟火:“官衙烧火树银花,巧藏故事、生禽,炮仗声震不绝。乡落男妇二三十里者入城聚观,名曰放烟火。”可谓,盛况空前。 “走百病”的习俗。这一风俗始于元代,周用有《走百病》诗:“都城灯市由来胜,大家小家共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足见风俗之盛。是日,男女相伴,或者好友结伴,登高走桥,赶庙散香,其目的就是祛除百病。现在,一些乡下还存有元宵晚上,妇人四处散香的习俗,应该看做是古代“走百病”风俗的遗存。 饮食。古代元宵节的饮食,品种繁多,代有不同。最早食用的是一种“膏粥”,是在白米粥上或者豆粥上加油脂而成,本是用来祭祀蚕神的。唐宋时期,兴起吃“面茧”,“面茧”就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笺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预示前途的吉祥句子,以图吉利。这个时候,有些地方还流行一些别具地方特色的食品,比如镦子、团子等。镦子是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如今日的炸元宵。也有一说,认为“镦子”只是一种蒸饼。“团子”即糯米丸,极近今日的汤圆。“镦子”大多流行于北方,至今山东、河南一带还存在着;“团子”则大多流行于南方,因地制宜而已。明清至今,元宵的食品主要就是汤圆,也叫“元宵丸”,汤圆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如今,汤圆种类繁多,味道丰赡,不仅可以家用,还可以祭神,赠送亲友,成为一种至为广泛的食品。 另外,因为正月十五这一天,还是中国古代的“祈蚕日”,所以在有些地方,还有祭祀蚕神的风俗,所用物品,就是“膏粥”。祭祀蚕神的风俗中,还要举行“卜紫姑”的活动,相传,紫姑是厕所神,所以“卜紫姑”的活动,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厕所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关系,因为厕所带来的粪土,正可以作为植桑的肥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