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庆!这才叫过年!” 每到过年,奶奶总要在房间里挂上三两张年画。喜庆的年画挂到墙上过年的气氛就出来了。 看着满墙的年画,我常常问奶奶,到底是年画好,还是生活好。奶奶一句话“都好,都好”让我似乎有所明白:困苦艰难的日子,年画寄托着祈盼,幸福快乐从年画上走了下来;富足美满的时候,年画承载着祝福,美好愿景在年画上装扮了上去。 过年,少了年画,就少了太多的中国元素,少了太多的色彩。有了年画,就有了浓浓的年味儿,就成了一个红彤彤的中国年。年画,其实代表的是一代人的愿望,新年来临之际,用崭新的年画寄托对来年的期盼。 现在,丰富多彩的年画不知不觉撤离了“年”这个大舞台,蜷缩在历史的一角。在奶奶的心目中,过年离不了年画。而在很多人心目中,过年离不了杨家埠的年画。 杨家埠的年画历史悠久,始于明朝末年,繁荣于清代。鼎盛时,整个杨家埠“家家印年画,户户扎风筝”。可以说,杨家埠造就了木版年画,木版年画养育着杨家埠。 我常惊叹杨家埠木版年画那旺盛的生命力——六百多年,沧桑巨变,她依然就像杨家埠大观园里的那棵老槐树一样茁壮,一样茂盛。 杨家埠的艺人们放下平日里的锄头,拾起画笔,想到哪里就画哪里,怎么好看怎么画。什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他们信手拈来,画样、刻版、印刷,一张张年画饱满夸张,色彩鲜艳,寓意丰富,土生土长地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贴到墙上,红红火火的,喜庆吉祥,年味十足。 “挂在墙上是年画,放到天上是风筝”。杨家埠的民间艺人巧夺天工,把制作年画的工艺与风筝的扎制、绘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经过几百年的心血浇灌,逐渐形成了潍坊风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让一只只风筝成为飞在天上的年画。蓝天白云下面,一只只风筝张扬着,追逐着,嬉戏着,将那缤纷怒放的色彩写满天空,将新的一年人们的美好愿景放飞在天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