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可厚非VS以偏概全 或许是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不屑,抑或是对柏拉图式恋爱的道德洁癖,人们总是羞于谈感情的经济问题,好像一谈到钱,就伤了感情一样。 爱情需要物质基础,在水涨船高的城市生活成本面前,单列房子这一项,就像高悬于年轻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生活尚捉襟见肘、举步维艰,遑论谈情说爱、花前月下?当爱情的浪漫遇到生活的现实,再多的不平和愤怒,能否为柔弱的爱情留下一定空间? 当爱情从意识流回归世俗,便和房子、收入紧密相连。它不再单单是指那种“心动的感觉”。每一个时代的爱情都会有时代的印迹。但无论对于谁,爱情总是避免不了和现实的激烈对撞。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种穷且益坚、不离不弃的超然爱情不是更令人向往吗?但是“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政策”,这种决然超越物质的爱情,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小说中的故事,却不是现实里的生活。在物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爱同样会被现实摧垮。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里,爱情沦为牺牲品。工作、房贷、物价攀升,各种生活的压力,诱惑、选择、虚荣、攀比、迷失……各种名利场,奔走于钢筋水泥之间的人们被这些弄得晕头转向,对爱情的印象已越来越模糊。 现实生活中,谈恋爱的确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有一定经济能力是衡量生活美满的准则之一。爱情固然不能被物质绑架,但需要适当的物质基础。在城市生活成本日益提高、个人抵御风险能力降低的社会语境下,我们更应理解女性的择偶偏好,用包容心看待婚恋的“功利倾向”。
明明77.3%的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超过4000元才适合谈恋爱,怎么到了一些媒体表述里变成了“才配谈恋爱”?“适合”与“配”,有着极大的区别。前者是预设的条件,后者变成铁定的“资格”,看似一字之差,但观感迥异,遭人反感。 恋爱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这与收入的多少无关。世界上最甜美的事情,莫过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一起坠入爱河,与另一个自己分享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很多人第一次恋爱时都是一文不名,一分钱也不挣的,但却留下了生命中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如果说月薪不到4000元就不能恋爱的话,那恐怕每个人的初恋都要从25岁以上才开始,那生命的缺憾就是无数个4000元都无法弥补的缺憾。 和婚姻不同,恋爱是起点,以爱为动力,并不涉及到经济基础。爱无能的本质是没有了爱的冲动,如果恋爱的第一步,就开始算经济,算资格,只能说谈的不是爱而是钱。婚姻可以适度考虑物质基础,但仍要以感情作为前提。爱情面前没有什么配不配,只有适合不适合,将爱情与收入直接挂钩,凭证准入,明显违背爱情的本真。爱情甜蜜、婚姻幸福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裸婚”,“月入4000元”也绝对不是爱情的门槛,婚礼的奢华、钻石的硕大从来不是“永恒”的代名词,经济基础决定不了爱情。 其实依笔者看来,如果说裸婚是一种爱情宣言,那么“月入4000元才适合谈恋爱”则是一种爱情准备,拘泥于具体数字没有什么意义,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慎重地对待爱情,用自己的双手、用牢固的物质基础夯实家庭幸福的基石,如此在现实土壤中开出的爱情之花才历久弥香。 本报综合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