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最引以为傲的工艺美术聚集地散落民间,新潍坊名片将如何镀亮,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将带给我们希望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宾到潍坊,最先去的一站是哪里? 对“80”后和“90”后来说,这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但是稍微有点年岁的人,都会想起一个如今已经被人有点淡忘的单位——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最繁华的地段,最豪华的艺人阵容,最精华的潍坊特产,难怪很多人尤其是国外友人都习惯于从一个研究所解读一个潍坊。 如今,潍坊手工业发达的名声仍在,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天天增加。但是,把这些手艺和产品集中展现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了。潍坊工艺美术集中展演的盛景,已经渐行渐远,工艺美术的技术和人才,已经如天女散花般,散于民间,各自为战。 潍坊工艺美术盛景,是永远消失的传奇,还是可以再现的实景? 记者日前从潍坊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了解到,该项目当中,有近两万平米的地方,将被专门拿出集中展示潍坊绝活。如今,感触时代文化每一次心跳的十笏园商业街区,已经用两万平米的胸怀,向最精华、最有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还有制作它们的艺人们,广发英雄贴,重现潍坊工艺美术盛景。 李先念亲批建大楼 潍坊城区胜利西街与和平路交叉口的西南角上,如今屹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大楼。这座大楼叫金艺大厦,现在大厦下面几层出售的是一种西服,楼上还有一个配眼镜的公司。提到金艺大厦,很多现在的潍坊人,都容易把它与服装和眼镜联系起来。但是,翻看这座大厦的前世,人们会发现,这里浓缩着潍坊工艺美术最精华的篇章。 “1973年,工艺美术大楼正式落成,这座大楼的历史非同寻常。”潍坊著名的文史作家邓华先生向记者介绍说,潍坊工艺美术大楼是国家领导人亲批的项目。他说,这座楼,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亲批300万元,建的工艺美术大楼。 300万元人民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是个小数。而山东潍县的一座楼,能够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这当中则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邓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他的研究,建潍坊工艺美术大楼,是基于潍坊手工艺品出口创汇引人注目这样的个现实。 “潍坊出口创汇,工艺美术产品拔了头筹。”邓华先生说,当时潍坊出口的重点是花丝首饰和刺绣,尤其是花丝首饰,更受外国朋友的欢迎。“当时北京首饰厂出口量非常大,他们接了国外订单之后,有相当一部分花丝首饰是依托潍坊来生产的。”邓华告诉记者,潍坊花丝首饰出口量很大,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所以国家才会拨出专款来,扶持建大楼。 采访中,邓华先生说,潍坊工艺美术大楼其实是以花丝首饰之名建起来的,选址在百货大楼对面,是最繁华的地段。当时工艺美术大楼,底层是工艺美术服务部,展销各种有潍坊特色的工艺品,而楼上便是颇有影响力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当时可以说是汇大家与精品为一炉。 风筝扎得惟妙惟肖的孙永春、核雕刻得巧夺天工的考功卿,还有铸铜印的于树千、精于仿古铜的玄祖基,以及高崇禧、徐艺秋、张鹏翥、郝桂君、徐培基等等,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可谓名家辈出,人才济济,有资料显示,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人员最多时超过百人。 邓华先生告诉记者,提到工艺美术研究所那支空前绝后的“超豪华”艺人阵容,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孙立荣老先生。 □本刊记者 骆雁峰 组织老艺人归队 3月27日,记者拜访了已经86岁高龄的孙立荣老人。 虽已年过八旬,但老人家精神饱满,目光炯炯。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记者平和地讲起了自己在工艺美术研究所那30多年的风雨历程。 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是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创办于1956年10月。研究室成立时,仅有两人,一人是时任主任的郭兰村先生,另一位便是孙立荣,他是郭兰村先生的助手。从1692年至1989年,孙立荣一直担任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人。 1957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工艺美术工作会议,潍坊有6位老艺人参加。孙立荣老人告诉记者,那次大会对他们鼓舞很大。会后,他与郭兰村先生制订了工作计划,决定对潍坊古老的工艺美术传统产品进行系统挖掘,而首先要做的,便是组织艺人归队。 “当时确定挖掘的有风筝、年画、仿古铜、拓片、纱灯、铜印、核雕等7种潍坊有名的传统产品。这7种产品,由于老艺人长期的艺术创造和勤奋劳动,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孙立荣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那时生产这些传统产品的老艺人,多数改行不干了,7种产品有的眼看就要失传,艺人归队,不是件容易的事。 孙立荣老人说,那时候多数艺人都有了工作岗位,即使本人乐意归队,有的单位领导还不放。我们去做工作遇到不少难题。为调一位老艺人,有时需要软磨硬泡一两年。 尽管如此,但经过多几年的努力,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工艺美术研究所艺人队伍逐年壮大。孙立荣老人告诉记者,到1982年底,归队的老艺人有15人。即:孙永春、考功卿、于树千、玄祖基、高崇禧、徐艺秋、张鹏翥、郝桂君、徐培基、田翔千、庄道修、杨修义、谭予甫、张镜远、张鹏云。加上当年创办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的郭兰村和孙立荣本人,研究所有了17位艺人。另外又聘用了社会上的10位风筝艺人,艺人队伍进一步扩大。 工艺美术研究所还将年事已高的退休老艺人和本地区的书画名家聘为艺术顾问,共有7人,他们是:陈君藻、陈寿荣、张玉峰、张镜远、郭景仁、张凤五、韩金正。每年召开两次老艺人座谈会,请他们对研究所的工作进行评议和指导。这些退休老艺人对潍坊传统工艺品的挖掘、对促进潍坊风筝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仅是陈寿荣就设计了十多个风筝新品种,如“范蠡与西施”、“麻姑献寿”、“百鸟朝凤”等,成为潍坊风筝的珍品。
炼钢炉前请回风筝高手
从创立时的两个人,到后来的慢慢壮大。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每添一人,便都有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 孙永萱、孙永春兄弟二人善扎软翅风筝。1958年,孙氏兄弟俩都在在嵌银社干漆工。孙立荣先到社里找到孙永萱,跟他商量归队的事,他没意见。当时全国都在大炼钢铁,孙永春在潍坊西工地嵌银社炼钢炉前烧锅炉。 孙立荣找到孙永萱商量,他也没意见。可是到了嵌银社,社领导觉得他兄弟二人都很能干,尤其做油漆工很放心,一个也不放。为了挖到人才,孙立荣连续跑了两年多,不厌其烦地找领导做工作,经过多次协商,最后到了1961年,嵌银社领导终于松了口,但只同意调给孙永春一人。一人也好,艺人归队也算有了成果,接着孙立荣就帮他办调动手续。 孙永春到研究室后扎的第一只风筝是“凤凰”。孙永春画的“凤凰”特别新颖、华丽,好像真物一样,大家看了齐声叫好,都说多年没见这么美丽的“凤凰”了。随后他又扎出一串“群雁”风筝,将50只“大雁”连在一起。这是串式风筝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根据“龙头蜈蚣”风筝的串式原理设计的,也是一个新品种,放在天上有如一群真雁在空中飞舞。他还扎了“仙鹤”、“蝴蝶”等风筝,人们都夸好像真的一般。 因为调孙永春,孙立荣和嵌银社的领导熟了,他又经过多次与嵌银社领导的协商,又将在嵌银社已改行的核雕艺人考功卿、铜印艺人于树千,调到了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
用堂妹换回仿古铜艺人
调仿古铜艺人玄祖基进入研究所,孙立荣也颇费周折。 那时候,玄在东关建筑二社干会计。从1962年8月开始,孙立荣就多次去这个建筑社协商,将玄祖基调研究室恢复仿古铜生产。建筑二社领导一直不同意,孙立荣便又到该社的领导单位潍坊市建筑联社,再三解释老艺人归队恢复传统产品的意义,最后他们同意调出,但必须给他们一个青年会计来调换。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孙立荣只好写报告给手工业管理局请求协助。最后,孙立荣通过做工作,将手工业管理局所属的潍坊化纤厂青年会计孙永仙,调到建筑联社,到1963年春节以后,这才换来了仿古铜艺人玄祖基。 “孙永仙不是别人,其实他是我的堂妹。”孙立荣说,但不管怎样,能够将玄祖基换到研究所,这是很重要的,他到所里之后,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地排车上劝下装裱师
据孙立荣老人回忆,组织老艺人归队,当时也有的老艺人本人对归队有顾虑,觉得已有了固定单位,有了一份工作,虽然不是那么理想,但总是有碗饭吃了,怕归队后再吃不上饭。 裱画艺人高崇禧,家住南沟街,在火车站搬运队拉地排子车。他裱画很好。1962年孙立荣去他家访问,高崇禧说,拉地排子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根据劳动强度补点粮票,维持生活不成问题。孙立荣与他商议,请他到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裱画。开始他犹豫不定,一怕工资少,二怕粮食不够吃。孙立荣动情地说,你现在已经50岁了,再过三年五年你还能拉车吗?到研究室,把你的老手艺发挥出来,固定工资不低于你现在的平均工资,在室内工作,夏天有电扇,冬天有火炉,再带上两个徒弟,你指导着他们干,让咱这一行后继有人,这有多好? 经过孙立荣三番五次地劝说,他终于动了心,没出一个星期,就来研究室裱画了,他觉得安排得很好,工作很积极。 □本刊记者 骆雁峰 盛景重现,可以期待 在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的西北部,有两幢楼特别醒目。这两幢楼,一幢1.15万平米,另一幢8000多平米,这近两万平米的空间,将留给最具潍坊特色的文化品牌。据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项目总监戴军铭介绍,两幢楼中,8000平米的那幢,要做为文展会永不落幕的分会场;而1.15万平米的那幢,则要打造成潍坊民俗特色的产品和手艺的集中展示平台。 “风筝、年画、剪纸、核雕以及红木嵌银等,这些很具潍坊特色的民间艺术,我们都已经开始密切接洽。”戴军铭说,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当中,这一部分要重点打造成潍坊特色民间工艺品的一站式的展销平台。 “我们会将潍坊最精华的部分,在这里展现出来。”戴军铭告诉记者,这些产品从做工到用料都会走高端的路子。他告诉记者,这里还会定期请一些潍坊的老艺人来这里现场展示,同时各门店当中,艺人的手工展示,也是常态化地每天进行,可与游客和顾客互动交流。 在采访中,戴军铭还向记者表示,这里不但是一个展示本地的特色产品的平台,还会成为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会请一些省内外甚至国外的艺人,来到这里献艺表演,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借鉴。 据了解,在街区的这两幢楼里,潍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省级的非遗保护项目,都可以在这里看到,通过十笏园这一平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的人,展示潍坊的特有风采和魅力。“有一句话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抓住这一点,突显这一点。”戴军铭告诉记者,等到两幢楼完工之后,这一设想将很快成真。 3月27日下午,记者来到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采访。在施工现场,戴军铭指着即将完工的两幢楼说,年底之前十笏园工程便全部结束,到时候,市民们便可以感受到整个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的魅力,而这当中,这两幢楼的特色风采也将更为引人注目。 重现潍坊工艺美术盛景,成为十笏园商业文化街区中一个重要的目标。或许在这里人们更能够读懂潍坊。记者发现,在塔吊起落与脚手架的工人们的忙碌当中,过往的盛景,正一点点呈现出来。 两万平米的展厅,已经足够宏大。但它能否真实再现潍坊独特的工艺美术盛景呢?这是一道问答题,答案即将在几个月后揭晓。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等这几个月,也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去期待这几个月。 □本刊记者 骆雁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