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永芹捏制的泥人子孙乐(资料图片) |
|

|
|
花明柳媚,草长莺飞,最是一年好光景。 4月7日,记者伴着一路的鲜花,来到安丘青云山顶的永芹泥塑工作室。屋内长长的展览架子上摆满了形态迥异、五花八门的泥塑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古老的民俗生活,或素雅或浓彩,或夸张或写实。放眼望去,出观的老子、过江的达摩、惩恶扬善的济公、走街串巷的磨刀老人、酒醉微醺的杨贵妃……一个个形象饱满,生动活泼,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组组妙趣横生,巧夺天工,演绎着生命的飞扬。 泥土原本没有生命,注入了思想,便有了灵魂。妙手点“泥”,自然成“趣”。这位技艺高人就是王永芹,是有名的泥塑大师,是标准的草根明星。 捏泥人对于“80后”来说,早已淡出记忆了,再后来的孩子对捏泥人更是隔膜了。我国泥塑历史,源远流长,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如今,泥塑艺术濒临失传危机。 “我的父辈就是陶艺传人。在他们的熏陶下,我自幼就爱好泥塑,经常捏一些小泥人、小动物摆在家中观赏,送给邻家哄小孩玩。”王永芹介绍说,“再好的玉石不经加工不成器,而泥巴更是这样,不经琢磨只是烂泥一堆。可是,这些泥巴从我手里一过,仿佛就苏醒了,就变成活灵活现的泥人,赋予它们思想,让它们倾听细语,这是我最愿意干的。” 王永芹的父亲、祖父也是当地的泥塑艺人。聪颖过人的王永芹在耳濡目染中,掌握了泥塑技术,上小学时,就能捏出惟妙惟肖的动物。记忆里的每场雨后,她家的过道里、窗台上,总是摆满她捏的人畜、工具等,的确讨人欢喜。 参加工作后,她成了当地毛巾厂的一名员工,负责样品画板设计。她一边研究老师傅们的工艺,一边大胆创新设计。“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她的设计融入了泥塑技法,现在看来就是“卡通”、“动漫”技术了,设计的作品带着时尚,带着灵性,让人在出乎意料中惊叹着、佩服着。1990年,为了系统掌握国画技艺,王永芹自学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国画系课程,主攻工笔人物描绘。春华秋实,日积月累。她掌握了系统的绘画基础知识,让更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爱好是成功的起因,专攻是术业精当的路径。2007年底,王永芹开始专门研究和探索泥塑制作。她抱朴守拙,信守“植根民间,行于民间”,充分挖掘整理民间故事,以当地风土人情为创作源泉。她用心做工,作品既注重内涵,又追求以形出神、神形兼备。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王永芹在捏制泥人前也是这样。她先在纸上进行艺术创作,将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等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样,捏泥人时就手随意走了。据王永芹介绍,做泥塑,要用石膏翻成模具。模具制好后,再制籽,就是把泥赶成泥片,然后压到模子里,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过一会,取出里面籽来。这样制作的泥塑,中空外严,节省了制作时间,也减轻了泥人的分量。用模具只能做物件简单的部位,复杂的部分需要用手工慢慢捏塑,再经过打磨,修饰晾干后,放入窑炉内,高温烧制成型,正是因为它的活性和窑变,承载了创作者的人格、思想和灵魂。 2008年,王永芹捏的泥人在潍坊首届文展会上,名声大噪,人们争相购买与收藏。之后,王永芹参加了2008(青岛)潍坊周活动、2009青岛(安丘)推介会、2009年中国曲阜祭孔大典活动,并被曲阜师范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其作品先后被多家单位收藏。2011年,中央台《远方的家》栏目特邀播出了她的故事。今年,王永芹又被报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王永芹在专注从事泥塑事业的同时,义务传承和弘扬安丘泥人文化,先后收有多名徒弟,毫无保留地教授,对前来取经学艺的,也耐心给以指导。 “让泥塑唤回更多人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艺术,让更多的人喜欢和欣赏泥塑作品,把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是我努力的方向!”王永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孜孜不倦,展示着民间艺术大师的胸怀和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