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刚
当前,我市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已陆续到村入户开展工作。履新后,如何进入角色、找到“感觉”?如何踢开“头一脚”、赢得“满堂彩”?笔者认为,“第一书记”打开局面、开展工作,首先要做个“村里人”。 要成为常驻的“村里人”。“第一书记”从机关选派到农村,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要住下来,像沈浩那样带着铺盖卷住到农房里,一早一晚围着村庄转两圈、走两趟,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村前屋后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坐下来,到老百姓的炕头上、板凳上,说农家话、吃农家饭,听一听张家蔬菜大棚的种植计划,问一问老李的病情,聊一聊赵家、王家的恩怨纠纷;蹲下来,到农田里,跟百姓一起锄锄草、施施肥,真正做到“身入”农村、“心入”百姓,从言行上、感情上跟群众融入到一起,让老百姓把自己当成“村里人”、“自家人”、“贴心人”。 要争当有为的“村里人”。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三个帮”。“第一书记”到村后,离不开村干部的辅佐、党员的支持和群众的拥护。要找准班子软弱、涣散的原因,准确把握班子成员的专长、秉性,疏通关系,理顺情绪,把班子团结起来、凝聚起来;要发挥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逐一设岗定责,把党员组织起来、调动起来;要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倾听群众意见建议,把群众动员起来、号召起来。 要做个负责的“村里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第一书记”应放长眼光,既要整合资源,通过前方“出题目”、后方“做文章”的形式,争取原单位大力支持,又要带出一个好班子,形成一个好思路,建立一套好制度,确保村级经济社会发展长长久久、后劲十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