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雨东
一部《蛙》作高粱红,天下谁人不识君?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揭晓让中国作家莫言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如今,提起莫言,几乎每一位中国人脸上都洋溢着骄傲与自豪,仿佛这事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莫言大师的作品人物凌厉多姿,敢爱敢恨,处处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和对历史,对文化最深刻的解读;莫言大师的作品语言浑厚、沉实、鲜活,散发着浓郁的红高粱气息;莫言大师还擅于从乡土里挖掘最具普世价值的文化内涵,从一个历史断面表现宏大的情感叙事……评委们给这位中国作家的评语是:写作手法是罕见的魔幻现实主义。除了作品,从莫言大师身上,我看到更多的是他的谦卑、平和、温实与真挚,即使成为当今“中国诺贝尔奖第一人”,也是虽然“狂喜并惶恐”,宠辱不惊,温和可人。 正如同好的音乐一样,好的作品是不分国界的,那一部部饱蘸着大师心血的作品,曾是自己获得精神愉悦和享受的乐土,常常在梦中,也会会心地一笑。那部《红高粱》电影更是点燃了自己的文学激情,奢望的心情也愈加强烈。 直到一篇小文的领奖,让自己与莫言大师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对大师的了解,一是缘于地域的缘由,一是缘于他的那部非常著名的作品,后经导演张艺谋拍成的电影《红高粱》,当时,为了证实作品的真实性,还一度去高密东北乡寻根究底,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是缘于一个孩童的好奇心,还是处于对“小日本”侵略的仇恨,抑或是对莫言大师的眷恋,也或者是那蠢蠢欲动的文学梦使然。 终于,在时隔20多年后,就如同圆梦一样,因一篇征文的缘由,我终于如愿以偿。那是2011年8月,潍坊市委宣传部举行的一次庆祝建党90周年文学征文颁奖暨莫言文学报告会上,得以有幸目睹莫言大师的风采。 与我想象中的一样,莫言大师和蔼慈祥,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笑得那么亲切,那么舒坦,就像身边慈祥的老大哥。那一刻,一道不可逾越的距离,在一瞬间得到交融,眼睛里满是晶莹的东西……的确,大师就是大师,尤其是土生土长在农民之中的大师,在令人敬仰的同时,也给人在深深的思索,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究竟该书写怎样的人生答卷?或许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诠释,时下,莫言大师已用雄辩的事实作出强有力的回答。 当前,莫言热还在持续升温,我想,更多的人们像我一样,不是因为莫言大师获得了大奖而刮目相看,更不是因为有幸还近距离聆听了莫言大师的教诲而仰视侧目,更多的如同莫言大师对记者关于获奖后是否要去国外发展的振聋发聩的反问:“我到外国住干嘛?”这或许就是藏在内心深处的最大的情结和那份痴痴不改的守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