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贵颂
不是吹牛,在下好歹也是登过几座山的——五岳爬了四岳,其它的,黄山、庐山、张家界、峨眉山、青城山等,也都一一领教过,有的还不止一次。然而去得最多的,要数沂山。 登沂山多的原因,一是离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爬山也是如此;二是北方的山,能让我产生“相看两不厌”的感觉者,能够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的感觉者,唯有沂山。 喜欢沂山的绿。沂山的绿,绿得切切实实,铺天盖地。北方有多少名山大川,如泰山,如华山,如五台,名气都大超沂山。但它们的资本或是险峻,或是人文,或是佛教,却没有一座敢与沂山斗绿。即使南方的名山参与进来,沂山非但毫不逊色,而且也胜其一筹。衡山的森林覆盖率为63.5%,黄山为77.4%,峨眉山是95%;而沂山,竟然高达98.6%。“人是衣裳马是鞍。”而山的衣裳,就是植被。一座山,有了森林植被,才能青起来,才能绿起来,才能俏起来。走进沂山,但见各种各样的古树、灌木与花草,牵衣扯袖,迎面而来,笑容可掬。最为令人敬仰的,是那些古松。多少风霜雨雪,多少春夏秋冬,它们都气定神闲,从容应对。一座沂山,年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树有千余株,五百年以上的上百株,有十几株的树龄已经千年以上,而其中的老祖宗,树龄竟然高达1600余年,衷心祝福它万寿无疆! 喜欢沂山的石。沂山奇石多。若排座次,当请玉皇顶上的“探海石”坐头把交椅。此石好似天外来客,偌大的山体它不占,偏要将小半个身子探出悬崖边上弄险,让人为它捏汗,稍有不慎,一失足就成了千古恨。大自然造化神奇,凡人琢磨不透。沂山探海石比起泰山的拱北石和黄山的猴子观海石,都棋高一着。猴子观海石,得走到一个恰当的位置,远远眺望,如真如幻,方有味道。倘换了角度,则不值一看。泰山的拱北石,远眺尚觉得有几分险峻,近观则乏善可陈,难怪无论男女,都敢争先恐后爬上去留影。而沂山探海石,倾身斜出,内高外低,摇摇欲坠,势态奇险无比。无论从何种角度端详,远览近视,左瞧右瞅,都有“懦夫丢七魂,英雄曰奇观”之感。还有歪头崮上面,奇石很多。那弥勒石、观音石、八戒石和风动石,眼神再差的人也能审视出来,因为太像了。另有一些奇石,政府或专家尚未来得及对它们进行命名,于是就给一般的旅游者预留了想象的空间。 喜欢沂山的水。我们在沂山徜徉,一开始,只顾调动视觉器官和嗅觉器官,闻香花,观奇树,哪怕是一棵比较有特色的草,也会去注视一下。然而不知何时,忽然传来轻盈的流水声。寻声找去,原来那水就在脚下,已经汇成了一条细细的溪水,柔和,舒缓,不张扬,不显摆,默默地陪伴我们走了不知多远的距离。当地人告知:“这条溪叫‘玉带溪’”,大有来历。于是大家都停下脚步,去净手,去濯足,去找螃蟹和蝌蚪。有的人,干脆就捧起一捧水,喝个痛快。这水,没有一点污染,既纯且净,喝了对身体只会有益,不会不适。 再往前走时,大家就注意到水了。那条小溪,一直像个孩子一样,亲昵在我们前后,时起时伏,或隐或显。即便有时离开一段,却冷不丁又在前面等着我们了。我们走着,小溪游着,成仰泳的姿势游着。一会儿曲,一会儿直,一会儿左,一会右。越往下走,小溪越来越大,腰身变粗壮了,水量变充沛了。人道“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喜欢。”水亦是。 而当我们从山后转出来时,忽然一道瀑布映入眼帘。啊,那水竟然站立起来了!它从天而降,俯冲直下,巍峨成一道奇绝的风景,令我们激动不已。“但见瀑泉落,如从云汉来”。大家于是又是跳又是叫,又是取相机又是摆pose,忙得不亦乐乎。 我站在瀑布下,将头颅仰成九十度的直角,欣赏中充满了崇拜。这百丈崖瀑布,要经过多少年的修炼,选择多少个地形地貌,汇聚多少水量,才有了挺立起来的能耐和勇气,带给人们如此大的惊喜和感叹! 绿树香花,奇石佳景,秀水雄瀑,沂山一样不缺。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沂山当之无愧地担负起“五镇之首”的重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