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03版
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图片34
七十个孩子一个妈
评选先模的那些事
和谐车队,风筝城的流动名片
孙桂芳,社区里的义务“和事佬”
模范人物,让感动常在
2012年11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十个孩子一个妈
——下岗女工谭瑞霞的义工生活



本报记者 刘建强 
  46岁下岗,靠打零工补贴家用;原本只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但她又收养了大伯哥和大姑姐家的四个孩子;已是六个孩子的妈妈,但却又有七十个孩子喊她“妈妈”;她只身赶往北川、玉树地震灾区做志愿者,捐出的钱物何止万元所能表达……
  她是鸢都义工,她是潍坊好人谭瑞霞——她原本只是潍坊市床单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一名年过半百的普通妇女。
  谭瑞霞和丈夫钟汉山一家人属于勤劳能干、老实本分的人家,虽说经济上不富裕,但是日子也算是踏实平稳。天有不测风云,丈夫家里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意外的负担:1998年冬,丈夫的哥哥在峡山水库打工时落水身亡,不久嫂子离开这个残破的家庭,留下9岁和12岁的两个孩子无人照应,谭瑞霞就把两个孩子接到潍坊上学,户口落到自己家。不久,谭瑞霞的大姑姐出现精神障碍,病情时常发作,姐夫身体不好,无法照顾两个儿子,她干脆又将大姑姐的两个孩子收养,还把他们一家人接来同住。
  2007年夏,谭瑞霞下岗了,这一年她46岁,没人愿招聘像她这个年龄的女工。一些老同事去劳务市场找活,谭瑞霞也跟着去了。冬天,天还没亮,谭瑞霞就要起床,去劳务市场抢活,种树、打扫卫生、搬东西、给农户收玉米……运气好时,一天赚60多元,一年下来平均每月能赚600多元。丈夫一直在潍坊制钳厂打工,每月挣不到1000元。十来个人的家庭就是靠着这些钱过日子。
  在下岗的那一年,谭瑞霞打工时偶然遇见鸢都义工开展帮助别人的活动,没有多想,每月领428元救济金的谭瑞霞加入了鸢都义工的行列。去医院给病人送饭、捐赠贫困学子、帮助孤寡老人……从此只要有空,鸢都义工的活动,她一次也未曾落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在地震后最短的时间里,谭瑞霞都带上家里所有的钱赶赴灾区,抬伤员、运物资、分饭菜,当搬运工、做医院护工、干建筑工,最后还把身上带着的钱全部捐给当地的红十字会。在玉树时,高中毕业的她还在结古镇当了三个月的老师,教授语文和数学课程;不仅如此,她还把学医的两个女儿从潍坊叫到了玉树当起医护志愿者。
  每次从地震灾区回来,谭瑞霞总要带上几个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让他们在潍坊生活、上学,直至参加工作。灾区的孩子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谭瑞霞先后收养了七十个灾区孩子。
  最近,谭瑞霞住进了在奎文区北苑街道则尔庄社区拆迁置换的新房子。房子是儿子的朋友免费帮着装修的,家里的家具是邻居们倒换下来送给她的,街道和社区经常来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邻居们有换季的衣服也经常送过来。
  “拆迁置换的新房,现在还欠着一些钱。房子大了,孩子们住着也舒服。”谭瑞霞说的“孩子们”,并不仅仅是她自己和大伯哥、大姑姐的六个孩子,而是从北川、玉树来潍坊上学或工作的孩子,而这些孩子对谭瑞霞的称呼都是“妈妈”、“阿妈”。
  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个家里最多的时候同时住着11个孩子,前前后后共有七十个孩子在这住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