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建强 郑健 在潍坊民间活跃着一批风筝扎制能人,张效东就是其中之一。从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到今年的第29届风筝会,他每年都要扎制风筝参加节会,且年年都获大奖,他因此赢得了“风筝怪才”的美誉。 近日,记者来到寒亭杨家埠,探访这位风筝艺术大师。 工作室就是博物馆 与共和国同龄的张效东尽管已经年过花甲,但精神头依然十足,依旧每天泡在自己的工作室中研究、制作新式风筝。 张效东的风筝工作室,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风筝博物馆:四五十平方米的房间内,墙上挂的、地上堆的,全都是各式各样的风筝;桌子上还摆着竹条、纸张等扎制材料;不仅如此,矬子、手工锯等木工工具和电笔、电流表等电工工具也一应俱全。 看到这里,一般人也许会纳闷: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原来,张效东扎制风筝几十年来,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将声、光、电等科技元素逐渐融入到传统的风筝扎制工艺中去,使得传统潍坊风筝不断得以发展和创新。 说起张效东对风筝的热爱,得从他的爷爷说起。爷爷干了一辈子木匠活,也是一个做风筝的高手;张效东在8岁时就开始跟着爷爷学木工、学雕刻,同时也学做风筝;后来为了谋生,还学了电工、钳工、钣金工等技艺,这些都成了他创新风筝扎制技艺的基础。 立体风筝让人叫绝 在工作室,放着一只长相奇怪的“蜈蚣头”。与普通蜈蚣风筝中的蜈蚣头不一样,这个“蜈蚣头”又称“地龙头”,圆圆鼓鼓的样子,以红色为主色调,眼睛乌黑有神,洁白的牙齿外露,看上去比真实的蜈蚣多了几分可爱和喜庆。原来,这就是张效东在今年第29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放飞的“立体地龙头蜈蚣风筝”,全长128米,获得大会一等奖, 聊起这只风筝,张效东打开了话匣子。以往的蜈蚣风筝大多是在平板上绘制蜈蚣头,而这只蜈蚣风筝最大的创意就是立体化,而且处处使用了现代技术。记者留意到,这只蜈蚣风筝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风兜,用手指拨动风兜,蜈蚣竟唱起歌来,眼睛还发出红光,舌头、胡须也跟着摆动,令人拍手叫绝。原来,这只蜈蚣风筝肚子里设计安装了一个齿轮,放飞时,风兜在风力作用下转动,带动连杆使齿轮转动,齿轮再驱逐连杆,使蜈蚣头部的须、舌、牙等部位移动。另外,风筝内还安装了电池和扬声器,只需按下电钮,风筝便会发出红光和声音,成为声、光、电、动一体的风筝。 如今,张效东主攻方向就是集声、光、电多种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体风筝。为了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今年他制作了一只“中华魂”巨型风筝,面积足有24平方米,中间图案为党徽,两边是56个民族载歌载舞的场景,下方配以“辽宁号”航母,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我党我军的赞美之情。 让潍坊风筝走出去 近年来,张效东凭借着高超的扎制手艺和出色的风筝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 1995年,他扎制了一只串式龙头蜈蚣,口中设计了一个机关,风筝在空中可以吞云吐雾,倾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获得了当年的风筝扎制金奖。2003年,为了纪念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他扎制了12米高的立体风筝“神舟五号”:这个巨型风筝需要40个人一起放飞,通过遥控还可以实现机体“剥离”。至今,他已经获得了“中国风筝专家”、“潍坊市风筝明星”、“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多个荣誉称号。 为了将风筝手艺传下去,他打破“传男不传女”的祖训,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张琦培养成了潍坊风筝界的后起之秀,而且对慕名前来学徒的年轻人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到现在,他徒弟已不下200人,其中不乏很多外国人;个别有出息的徒弟如今已办起了大型风筝厂,每年出口创汇上百万元,促进了当地风筝产业的发展。 为了宣传潍坊风筝,张效东经常到国内外各大城市参加风筝扎制、放飞表演。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宣传潍坊,宣传潍坊风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创新潍坊风筝的脚步永远不能停下来。”张效东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