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教育·汽车
 
标题导航
让潍坊风筝飞遍全球
“小儿科”的价值
金秋沪上访峻青
2012年12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儿科”的价值



  ●陈文

  因为机缘,有幸采访了莫言几次,他的淡然和睿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莫言到瑞典领奖,他的一言一行成为网民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他在瑞典文学院发表的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在网上引起一片喧哗,有持反对意见的网民认为“小儿科”、“深度不够”、“语言不好”,更有人直言不讳表示,“深夜拜读莫言的诺贝尔获奖演讲稿,感觉就像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谁能点拨我一下好在何处?”
  可以想象莫言看到这些议论时的表情,他最多只是淡淡一笑,如果非要他来解释,他最常用的话可能是:“请看我的作品”。是的,请看他演讲的全文,40分钟,8000多字,他的演讲谈到了他的写作起源于对母亲的爱,还有母亲所代表的传统道德、成长的记忆、对大自然的沉耽和想像,以及对逐渐开放变革的社会的感触,这些一起汇成了莫言抑制不住的表达渴望。可惜在某些媒体的转载中,只截取了莫言作为“讲故事的人”讲的几个人生故事,看似有些平淡和琐碎,在这个微博时代,人们的阅读超过一百四十个字就失去了兴趣,某些人没有看到丢出的惊世骇俗之语,引用的伟人大家之言,于是就变成了他们眼里的“小儿科”。
  诺贝尔文学奖水平的演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它可以很晦涩,川端康成的演讲阐释了日本花道与武士道之间的联系,其中引用的典故和佛学禅语,着实让各国翻译们头疼了一番;它也可以很温情,土耳其的奥尔罕·帕慕克演讲的题目是“父亲的手提箱”,讲述了他与父亲共同的文学心灵路程。而莫言的演讲关于母亲的部分,用七个小故事串联,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母亲所代表的中国或世界性的具有普世价值的美德。故事的开头都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看着像高中作文,更像是乡间地头的大白话。让人想起另一位讲故事的天才蒲松龄。莫言说过,他的精神文化与蒲松龄一脉相承,那些叔伯姑婶口头和泛黄旧书里的历史传奇、逸闻趣事和狐妖鬼怪成为他想像力的源泉。
  这些就是莫言的“小儿科”,它们平淡、朴实、土得掉渣,接近它们,你会相信万物皆有灵性,看到一棵老树会肃然起敬,看到一只小鸟想象它会幻化成人,它们不会帮人们获得财富,不会让每个人得到诺贝尔奖,只会让我们更加接近自己的内心,这可能是我们当今社会更需要的。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05024601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