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潍坊民间艺术大师都传恭 |
妙手神工:方寸核雕展绝技 |
|
|
|
Δ都传恭在进行核雕创作 |
|
|
|
|
本报记者 侯江宏 王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散文家魏学洢的《核舟记》曾描述了一件精巧的核雕——“苏子游赤壁”。他用生动的笔墨记述了明代奇巧艺人王叔远,曾在不足一寸的桃核上雕刻出“苏东坡泛舟游赤壁”的情景:苏东坡、黄庭坚、佛印和尚三人在船头饮茶对诗,一船工执橹,一小童烧水……人物栩栩如生,足见雕刻者技艺之精湛。潍坊当代核雕大师都传恭,其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堪与王叔远的作品相媲美。 Δ继承 研刻绝技六十年 在潍城区于河街道的都家村,记者见到了潍坊都氏核雕第三代嫡系传人都传恭,他正在窗下的书桌前潜心雕刻着。 他告诉记者,潍坊核雕起源于清末,与潍坊的嵌银、年画、风筝等齐名,都是国之瑰宝。清朝末年,诸城的核雕艺人张大眼到北京宫廷进献所刻朝珠、佛珠等,受到慈禧太后的褒扬,名噪一时,年老回归故里后,收下了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为徒弟并倾囊相授。 后来,都渭南又把绝技传给了儿子都兰桂。都传恭的祖父都兰桂将核雕技艺进一步发展,其雕刻作品《古代轿车》,曾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建国后,其作品多次被选定为国礼。都传恭从9岁开始,就跟随祖父都兰桂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后来,渐渐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都传恭对核雕研究六十余年,不但将传统的民间核雕技艺传承下来,而且创新地将核雕镶嵌在各种红木上,制成“小屏风”、“红木百寿杖”、“鼻烟壶”等。其《九龙戏水》、《十八罗汉》、《乾隆下江南》等作品屡获大奖,他曾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杰出传承人”。 Δ创新 稀世珍品销海外 在一枚小小的桃核上,雕刻了18名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指挥员手拿望远镜,眺望大江对岸,司号员手持军号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或射击或装弹,老艄公奋力划桨……都老的这件精品力作《百万雄师过大江》,其构思之精巧、布局之严谨、神韵之丰满、气势之非凡,让人叹为观止。 老人说,核雕不同于其他雕刻,核雕是民间微雕工艺,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要求雕刻者手法细致入微。就拿《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件作品来说,仅仅船上的小挂件——锚链的制作工艺就极其复杂,因为雕刻锚链需要先从核桃上取下一小条核桃片,再从取下的薄片上进行雕刻,需将其雕刻成环环相扣,一旦正在雕刻的锚链中有一环断裂,一切前功尽弃。 如今,都传恭的作品已风靡全世界,经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核雕爱好者打电话咨询或登门拜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位名叫海波的美国人在风筝节期间专门拜访,他说自己的祖父曾收藏过都兰桂的作品,他本人希望能买到都传恭的核雕作品《百万雄师过大江》。都传恭看到海波对于核雕如此挚爱,就将作品卖给了他留作收藏。 如今,为了方便来自全球各地的核雕收藏爱好者,都传恭建立了自己的核雕网站,供大家鉴赏购买他的核雕作品。 Δ心愿 期盼技艺永传承 都老说,作为一个核雕艺人,必须具备绘画基础,但光有绘画技巧未必就能刻得好,还得懂书法、会篆刻、善构思、巧布局,更要有悟性,缺一样都很难雕刻出精品。 因为核桃体积小,且有凹凸的纹路,不易在其上面描绘要雕刻的画面内容,因此要求核雕者手中一拿到山核桃,头脑中就能根据纹路浮现出要雕刻的内容或人物,进而展开雕刻。 如今年事已高的都传恭,仍坚持戴着具有放大功能的特制镜从事雕刻,但长时间创作,就会感到眼睛酸涩疼痛并伴有流泪等不适,所以每天只能工作半天。老人说他膝下有6个女儿,只有老五都淑敏跟着他学雕刻。老人期盼核雕这门技艺能好好传承下去,所以他对前来学艺者,都毫无保留地传授,希望能挽救这面临失传的技艺。老人现收徒20人,但绝大多数都有各自的工作,核雕仅为个人爱好,没有专门搞核雕研究的。 老人说,其中四位徒弟,不仅学得他的核雕技艺,更是融入了他们各自的创新,为核雕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老人期许他们能在核雕艺术上大展宏图,带领核雕这一民间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开辟出更为广宽的发展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