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文 2012年是潍坊书法界丰收的一年。不少书法家的作品在省内外书法篆刻专业大展中获奖或入展。其中张其亮、许文远、逄春伟以高频率的入展成绩,引起了书法圈内外的关注:许文远、逄春伟在全国第二届册页展中获最高奖,张其亮、逄春伟入展“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展,张其亮、许文远入展“赵孟頫奖”全国书法展,逄春伟入选全国百强书法展并获“中国书法十杰”称号。以上均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同时,张其亮、许文远又一起获“郑道昭奖”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张其亮获“牡丹杯”全省双年书法展二等奖,以上为山东省书协主办的展览。三个原来在书法界名不见经的人,为何一发而不可收的在高规格展赛中入展获奖?探究其中的奥秘,似乎都与“两宜斋”有关。 “两宜斋”是他们仨一起学习写字的地方。五六十平方米的房间正中摆一张乒乓球桌,上面一张大毡,摆满文房四宝,而屋子的其他地方,如墙上贴的,地上铺的、桌上摆的全是书法的成品或半成品。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室,还是三人交流畅谈、谈天说地之处,有时练字练累了,移走文房四宝,大书桌立刻“变身”乒乓球桌,换个方式用球拍“切磋切磋”,所以“宜动宜静”、“宜文宜武”、“宜师宜友”、“宜书宜画”……这也就是“两宜斋”名称的来历。 聊起他们入展获奖的奥秘,他们仨都认为应当得益于这个“两宜斋”。他们三个人都有习书十年以上的经历。以前他们像很多书法爱好者一样“闭门苦练”很少交流。4年前一个老乡在自己的写字楼腾出了一间闲房,放上了一张乒乓球台,邀请许文远、张其亮过去打球、写字。这片小天地使两位书法爱好者很快体会到交流的收获和快乐。共同的爱好又吸引逄春伟的“加盟”,形成一个“书法铁三角”。 在这里,他们节假日经常相聚,一起挥毫泼墨,或共同探讨学书心得。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研讨书法创作的规律和技法细节。三人如果无法在“两宜斋”碰面,每隔几天就要电话联系,或谈新体会,或探讨困惑,电话能一口气能打两三个小时。因为这股强烈的动力,他们一起报名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培训班、清华美院书法高级研修班等,还常到外地多方求教名师。凡来潍坊的名家,他们都尽量请到“两宜斋”进行作品点评指导,如著名书法家张荣庆、杨明臣、张羽翔、张其凤、嵇小军等,潍坊市书法家蒯宪、纪君、谭伟、董伟国等也都是“两宜斋”的座上宾。 有意思的是,同一书斋,共同交流、并没有使他们在书风上同质化。三人的书法各有偏重,各有特色。 张其亮专注行书,尤其是专注研习米芾书法多年,对米南宫的运笔、章法及气韵颇有领悟,曾得到国内著名书法家、米芾书法研究权威曹宝麟教授的高度评价。现在在潍坊书法圈,一提起米芾行书,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张其亮。他曾以纯米芾书法风格的作品入展全国“孔子艺术奖”书法篆刻展,在全省性书展中获最高奖。张其亮在书法圈中的名气不仅是因为字,更因为他的为人,他喜爱书法,诚心以书会友,热心帮助书友,成为书法界的热心人。 许文远则以行草见长。他初学唐楷,柳、颜均涉。后从米芾、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入手学习行书,渐窥“二王”门径。草书学习孙过庭《书谱》、二王阁帖,其书法植根经典,博众家之长,容多家风格于翰毫之端。自然挥霍,苍润磊落,气韵自生,意境洒脱。他尤其善于谋篇布局,章法大胆,常有出其不意之作。其二届册页展上的获奖作品以丰富的墨法,诡异的章法令许多评委和名家击节称赞。 逄春伟则以小楷著名于书坛。其曾十余年研习王献之的经典小楷——玉版十三行。其小楷,笔画精到,结体灵动,晋韵十足。被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副主任杨明臣先生一眼看中,收为弟子并聘为工作室助教。他的行书和榜书也颇有造诣。 历史上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虽古今大家,亦不乏此病。而“两宜斋”三人遵循的首要原则却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三人间的相互影响使得每个人的进步速度明显加快,形成了一个“两宜斋”现象。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和勤勉虚心的学风,使得三人远离名利喧嚣,在“两宜斋”这片净土中从容躬耕,各人的作品比较之前,笔法更加到位,章法丰富多变,圈内人纷纷为之叫好。 这就是“两宜斋”,宜动宜静,宜师宜友,永远向书法爱好者敞开心胸;这就是张其亮、许文远和逄春伟的书法之路,三人行,取长补短,愈行愈远。愿他们三人在书法之路上越走越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