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都市新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法院
 
标题导航
楹联文化翰墨飘香
秀秀我家的幸福
“光盘行动”共参与
市级污水处理费征收严格执行综合水价
我市第二届潍坊科技新闻奖评选启动
潍坊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组织青年团员开展祭奠先烈活动
广文街道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进社区
加强社会建设 发展民生事业
大虞街道关注民生共建和谐
2013年04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楹联文化翰墨飘香
——潍城区楹联文化进社区入课堂3年创作3000佳句本报记者 刘伟 通讯员 王伟利 张洪松



  3月14日,在潍城区清平花园小区,记者见到了67岁的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主席张元茂。谈起楹联文化,他略显激动又十分自豪:“楹联文化在潍城的推广和普及,很有成果。一是进了社区,后姚社区被认定为全国首家“中国楹联文化社区”;二是进了学校,潍坊三中被确定为“中国楹联教育基地”;三是会员发展到200余名,创作3000多佳句,还编辑出版了具有相当史料价值的《潍州楹联辑录》一书。”
  潍城区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于2010年5月成立了潍州楹联艺术研究会。该会致力于楹联文化研究和普及,后姚社区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首家“中国楹联文化社区”,成为一大亮点。当天上午,我们来到后姚社区。小区大门口两侧,高悬近3米紫底黄色行书的木质楹联竖匾,大气而不失雅致:琪树瑷花宝地生辉绿盛水,光风霁日尧天降福注灵泉。走进小区,道路两旁、广场周边、拐角旮旯,凡适宜悬挂对联处,都统一制作了蓝底白字各种书法楹联。“起迎宾客芳邻到,坐沐春风笑语来”的邻里和睦联,“当行礼仪事,要做品端人”的处世联,以及各色公德联、廉政联、景色联,使整个小区无处不楹联,处处飘书香,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据介绍,整个社区悬挂的楹联超过了200副。在两个小区27栋楼110多个单元门口则都统一张贴了红底黄字自撰自写的楹联。后姚社区干部于学军说:“社区连续2年举办征联活动,先后评选出200余副楹联作品,自撰自写和制作悬挂的楹联,确实受到居民欢迎。”
  楹联文化在学校也大受师生喜爱。高瑞华是潍坊三中的一名老师,更是一名楹联文化爱好者。在大门侧、教室内、楼梯旁、连廊下、公寓中,满目都是楹联的校园里,她笑着告诉我们说:“师生对楹联的喜欢是骨子里的,现在课程表上两周一次的楹联课,好像满足不了需要。”2010年,楹联文化开始走进潍坊三中,到目前,学校成立了自己的研究会,所有语文老师接受了专业培训,培养了120名学生骨干,600余名学生参加了楹联社团,几年来先后撰联4000余副。去年下半年,学校历时两个月组织“迎新年楹联大赛”,收到作品近2000副,评审选出186副形成书法作品,5000余名师生、学生家长和楹联爱好者参观展出。“字字有情寓深意,副副蕴典满园香”,楹联艺术学习小组、楹联大讲堂,楹联作品展室、楹联小报,楹联知识竞赛、楹联征集,学校各类学习阵地建设和连续不断的活动,使楹联文化深入人心,潍坊三中因此被授予“中国楹联教育基地”称号。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楹联文化,去年研究会还编辑出版了《潍州楹联辑录》。该书以与潍州、潍县相关联的人士为辑录对象,收入自宋元到建国前的70多位人士撰写的楹联、骈句530多幅。道士丘处机的“人间自是云遮眼,天上何曾月避人”,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末状元、山东大学首任校长王寿彭书赠季羡林的“才华舒展临风锦,意气昂藏出岫云”等联,均被辑录在内。张元茂说,“为了这本书,几个七老八十的人可受尽了苦”。为了编好此书,他们先后走访市、区馆藏单位10多个,查阅各种典籍史料数十种,走访函调文史专家和学者80多人。专家评语,“此书填补地方文化史空白,具有相当史料价值,对传承和发扬地方楹联文化意义重大”。推进楹联文化普及过程中,楹联艺术研究会成立了4处活动基地、14个活动小组,还连续三年撰写自撰对联8000多副,免费赠给居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