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潍坊周末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冯仁奎的曲艺人生
徐兆民:遍访欧洲十余国 三顾茅庐得名琴
让梦想照进专业
热心市民向档案馆捐赠档案史料
中俄文化交流团书画汇报展在潍坊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举行
张建平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2013年07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兆民:遍访欧洲十余国 三顾茅庐得名琴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多少年来,这首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诗世人皆知。然而,对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其实,裴翁的这首杰作,与一把充满传奇爱情故事的小提琴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这样一把琴被我国著名古乐器收藏家、鉴赏家、小提琴教授徐兆民先生所收藏。日前,值北京国际艺术藏品鉴赏会之机,徐兆民接受了笔者的采访,探寻到了名琴背后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说起收藏这把名琴的前后经过和背后的故事,徐兆民侃侃道来。
  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应邀去欧洲出席国际博览会,各种各样年代不同、产地各异、大小不一的小提琴让他大开眼界。不过对于那些价格昂贵的古典名琴,徐兆民只能“望琴兴叹”。于是他思忖着到一些收藏者的家里或许能够得到更具价值的欧洲古典小提琴。
  为了收藏,他把在北京的房子变卖做了藏资。与一帮国内外收藏界朋友辗转欧洲十几个国家,均未探得中意之琴。最后他们到了匈牙利继续踏寻。这时,一位国外藏友回忆说,该国一位上了年纪的女收藏家有不少古旧小提琴,好像还有一把很古怪的琴——背板、面板既有文字又有雕刻,尺寸和工艺也很独特,在提琴界好像鲜有见到。朋友不经意的话语引起了徐兆民的浓厚兴趣,于是,他们几经周折,在一个偏远的村庄找到了女户主。这位收藏者很高兴远道而来的朋友,遂轻轻地打开了她那装有提琴的保险柜,几十把国度不一、年代不同的小提琴让来者颇为惊叹,而就在这众多藏琴中,徐兆民一眼就盯上了摆放在一个角落里的这把雕花小提琴,他拿在手里好一番掂量。然而,主人只是礼貌性地让客人欣赏了一下,马上就小心翼翼收回去了。但好像与这把琴有着某种缘分,回到下榻处,徐兆民辗转反侧不能入眠,次日他再次来到藏者家看琴、聊天;魂牵梦绕中,第三天他又独自前往赏琴、寒暄。就在他后两次独自看琴并和主人闲聊中得知,这对夫妇年近七旬,不太会汉语,但对中国却极有感情,几年前收养了一个中国女孩并悉心呵护。徐兆民则向其介绍了好多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自己游走世界,收藏各地名琴的艰难经历。他对小提琴的那份执着和热爱瞬间深深打动了这位异国收藏长者,当即表示将献出这把提琴供徐兆民收藏。
  异国得名琴,他和藏友都不知道这把琴的出处与来历。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把琴是1751年间匈牙利一位制琴大师精心制作的,上面文字描述的正是一个爱情典故——传说制琴大师年轻时虽家境贫寒,但聪慧睿智,他在一次学琴时认识了一位美丽善良的贵族公主,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然而公主家人欺贫爱富,极力反对二人来往,公主不堪压力,愤而离家出走,从此不见了音讯。争强好胜的小伙子苦练琴艺,几年后无论演奏或制琴都已炉火纯青。他也一直在日夜思念、苦苦寻找恋人。直至年过半百、鬓发斑白,终无觅到恋人踪迹。为了留住心中那份最美好的记忆,他昼夜劳作、穷尽毕生技艺制作了一把小提琴,并刻有诗文,配有画图,作为对恋人永恒的思念。
  近距离观察这把小提琴,其外形犹如一位少女凹凸有致的身段,整体构图和颜色古朴典雅、精美绝伦,雕刻精美的花饰间一名侠客在坐骑上疾奔,寻找自己远方心爱之人。雕刻的文字是这样写的:“上帝啊,我为什么成了一个蒙面游侠、流浪四方?都是因为那个窈窕善变的女孩轻易地放弃了我;从此,我的足迹遍布多瑙河西边的匈牙利广阔大草原,你们将再也无法见到,我在何处停留!”
  由于这个神话般的典故在匈牙利民间广为传颂,一百多年以后,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斐被这个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静思不语后有感而发,瞬间从他的笔尖流淌出那首著名的《自由与爱情》,令世人没想到的是,诗人有感而发的这首四句诗,后来居然成为了流芳百世的著名爱情诗篇。 
           徐永喜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