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
天气渐热,高考热度未退,紧接着就是查分热和报志愿热。最近电话多了起来,朋友、同事、七大姑八大姨的电话都围绕着各种问题:某某学校怎么样?中文系好考研不?考研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最后还会落实到一个“终极问题”:毕业时好找工作吗? 问题后面接踵而至的是忧虑。前几日一阿姨打来电话,说孩子的分数上了二本线,刚开口说恭喜,结果阿姨就像打翻了苦水坛子:唉呀,你说说怎么办,只能上个二本学校,可选的专业也不多,毕业后怎么找工作?她长得又不漂亮,找不着对象怎么办,有了对象如果没有房子又怎么办,愁得我一宿一宿睡不着…… 这些打来电话的亲戚朋友,没有人说过自己的孩子到底喜欢什么专业,甚至当我问及毕业生本人,他们的回答要么像个孩子:我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要么就模仿当今流行的“吊丝”态度:学什么都无所谓。他们也许不像家长们操心的那样考虑家庭、距离、薪水、前途……但仍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了迷茫。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教授的话有点太直接:“如果你家里等着明天的米下锅,我劝你不要到人文学院来。”的确,填报大学专业志愿不可太功利,但也不能太理想化,因为确实有不少学生追求梦想满腔热情进了校门,但又认为与理想相差太远而一蹶不振。即使是你的专业在校内满足了你所有的期望,社会现实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最近原创小漫画《小医生日记》在网上火爆,作者就是一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女青年,大家都知道想做一名医生的难度,而此青年拼搏多年后转行360度做动漫,让家人痛心疾首,但漫长的学医和实习经历丰富了漫画的内容和生活气息,漫画中的制度缺陷、医患关系让粉丝们看起来笑中带泪。 梦想照不进专业又怎样?为什么你的理想要寄托在一门狭窄的专业和短短的四年里呢?即使是从众或功利心理所趋,当了你并不喜欢的医生、律师、经理,你的梦想就无法实现么?再者,当下的年轻人是否应该多考虑一下周围的社会需要哪些人才呢?专业不是障碍,失败别找借口。只要有梦想和努力,无论落在什么样的土壤里,都能开出坚实美丽的花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