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以来,作为胶东走廊通衢大道上的潍县西关大街,经西关后伙东巷,北去与北关大街官道相接,西去可到京城,东走可达莱州府;由西关中和街南去,可与通往安丘、临朐的两条官道相连;经西关阁(望山阁)西行,沿官道可达青州府、济南府。西关大街东起西月河,西至西关阁(望山阁),总长约340米,宽12米许。 明清期间,潍县的急递总铺(驿站)一直设在西关。总铺位于西关大街与后伙东巷交叉口东北角。凡经潍县所有的官署“排单”、“火票”(公文、物件),必经西关总铺签署收件年月日时,并加盖总铺戳记。 西关大街居民多系富裕之家,南北临街多是深宅大院。西关高姓是潍县渤海(北海)高氏【注1】的分支。元末侨居益都路北海县,以贸迁为业。清嘉庆年间至光绪末年,共涌出进士2名、举人8名,人才辈出,延续至今。西关大街有三位著名书法家:高树棠、高芗岩和高小岩。其中高小岩(1919年——2011年)最为人熟知。高小岩是西关高氏十八世。他10岁开始习书,以汉隶、魏碑为主。功底厚实,风格独特,具有较浓厚的金石味。其作品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入选刊登。身后将其书法作品和书籍全部捐献给潍坊市档案馆。 西关大街与中和街交叉口西南角有一片房屋,是清道光年间西宁兵备道郭襄之的宅院。郭襄之,字匡侯,号楸坪,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官至刑部直隶司员外郎,立有战功。其三子郭恩孚(1846年——1915年)为著名诗人,从师学者张昭潜。在住宅以东辟为东园,广种桃李、榆柳、花草。常与高密傅丙鉴、平度白澄泉、掖县董锦堂在园内聚会,切磋诗文,并称胶东四大诗人。他学识渊博,广收弟子,课徒传艺。著有《郭园诗钞》12卷、《天中岛》8卷、《果园枕戈集》等。所藏石刻,现存潍坊市博物馆。 西关大街与厚丰街交叉口东北角,有一处两进的宅院——田家大院。1908年前后,潍县城里田宅街,田氏第九大门(田氏在田宅街有十三个大门,分领十三支)后裔田智文携全家搬入。妻子田高氏是一位贤惠慈爱,勤劳善管家务的能手。全家生活安排,大事小事都由她做,在西关人们都称她为“八奶奶”。1915年前后,一名曾在旧军队从伍的隋翰卿,因家道中落,全家从胶县迁到潍县,在西关田家大院借屋居住。田、隋两家和睦相处,衍生了联姻关系。更为人们称道的是西关田家大院,在同一个时代孕育了三位杰出的人物:现代文学学科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开拓者田仲济;在解放上海的战役中,成功策反国民党将军刘昌义起义的红色特工田云樵和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李遂英。田家大院因之名闻遐迩。 西关大街上有三大明代建筑:龙王庙、高家祠堂和西关阁。西关阁(望山阁)位于西关大街西首,坐落在西关大街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庙会,四邻八乡百姓成群结队前来赶会。庙会期间,西关大街道南的戏场子内,好戏连台,各种商贩云集于市,赶庙会的人们穿梭其间,像是一个快活林。明清间,西关设一集市于此。每逢集日,整条西关大街人头攒动,购销两旺,一派繁荣景象。 明清五百多年,官吏、信使、客商、学子在西关大街上往来频繁,各种商贸活动应运而生,生意兴隆。在西关总铺东邻“聚宝斋”首饰店,是刘延绪、刘延更兄弟两人在清朝中后期创办的字号。主要加工经营铜质首饰。西关大街道南的高家油坊,越开越红火,不久便盖起了小楼,延续数十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潍县创办高等学堂,陈传弼为坐办,购置西关大街路北高氏房屋30间做校舍。光绪三十二年(1906),潍县初级师范学堂在西关高等学堂开课,宣统三年(1911)停办。抗战胜利后,校名改为潍县西关镇中心国民小学。后改潍坊市西关小学。 【注1】:以高整为始祖的高氏,从明代至民国时期共有五次大的修谱。前四次均为《北海高氏族谱》,1928年(民国十七年)第五次修谱改为《渤海高氏族谱》。 刘秉信 高云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