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记起雪枫
野菜遐思
怀念那条童年的河
梦之吟唱
一个新兵的黎明
当兵的心声
喜庆建军86周年
战友聚会
当兵蹲连的畅想
军人情结
2013年08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人情结



  ◎王芳

  我们这个家族,好像注定与军人有难解的情结。从爷爷辈说起,就有二爷爷、三爷爷曾为军人。
  印象中,高高大大的二爷爷,总是不苟言笑。先后在莱阳、济南当过兵。他的左腿曾在部队执行任务中受过伤,所以一根拐杖不离左右。素日里他常穿一身洗得泛白的军装,完全一派老军人的形象。
  三爷爷曾在烟台的部队里多年,直到现在,言谈话语间还残留着一股淡淡的胶东味。他二十九岁转业回家乡,分配到当时的益都县委。据老人们讲,当年二十八岁还未婚的三爷爷,就是凭着一身戎装,一下子征服了才十八岁貌美如花的三奶奶……
  再说父辈们,就有父亲、二叔、小叔曾为军人。
  父亲曾在北京的部队十一年,他平时很少和家人说起这段经历。只有和战友们在一起时,才有说不完的话题。许多事情我也都是这样听来才知道的。我甚至根据父亲和战友们之间的话题做素材,写过两篇文章。然而有一件事除外。不是父亲说的,也不是听父亲的战友说的,而是我从一堆旧书信中知道的:父亲曾资助过一位安徽的身患绝症的战友长达七年,一直到战友去世。“略有盈余,常施予人”。可那时父亲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六口人就靠他一人维持生活。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也正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期——令我感动又心酸。也每每令我感慨:是部队这个大家庭培养、孕育出父亲和战友们之间浓重而又深厚的情义吧。记得十岁那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就是跟随着父亲去瞻仰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去长安大街看父亲当年亲手种下的国槐;去复兴路上的大楼里看望他的战友——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父亲那双闪动着泪花的眼睛!
  二叔先是在北京的部队,后转入黑龙江省牡丹江部队。从军十六年。记忆中,我们家曾吃过数不尽的蘑菇、木耳、榛子,都是那些年二叔源源不断地从东北邮寄或捎带回来的。我从小与二叔特别亲,大约也因着这般缘故。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二叔正直、高尚的品格深深影响了我。据说,二叔有一次回家探亲,傍晚经过范公亭路,捡到一个黑包,里面竟有两万元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两万元可算是一笔巨款了。二叔却丝毫不为所动,果断地上交了。因而获得地方上表彰,之后又获得全军嘉奖。
  小叔曾在美丽的青岛当过兵。在武警部队五年。小叔从小爱挥枪舞棒,当武警也算得偿所愿。小叔曾在部队得到过一枚奖章,是他赤手空拳制服一个持刀抢劫的歹徒获得的。在我们家族,要数二爷爷获得的奖章最多了。我曾见过胸前挂满奖章的二爷爷在一个纪念活动中的照片。如今八十多岁的二爷爷有些耳背,虽然我很想问清楚那一枚枚奖章的故事与来历,可我还是忍住了。因为我懂得:一枚枚奖章就是一个个荣誉的见证!
  在我家老宅院的大门上,还挂着一面写有“光荣之家”的金光闪闪的牌子。风雨飘摇中,它承载着忠诚与奉献,已历经半个多世纪了。我想,那就是我们家族根深蒂固的军人情结之所在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