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军
入夏而来,蚊虫渐多,但凡有人类的地方几乎都有蚊子的活动。蚊子昼伏夜动,至晓自隐,不易对付,只一个蚊子便能搅得人彻夜难眠、苦不堪言。“斯物虽微细,中人初甚轻。有如肤受谮,久则疮痏成。”白居易的《蚊蟆》诗道出了蚊子叮咬对人体的危害。蚊子叮人,人们自然要举手拍打,可往往是“误愤自批颊,怅望空徘徊”。 古代文人墨客多有以蚊入诗的,文赋诗词曲,描摹蚊子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但以蚊为题,多以其是凶、贪、毒的象征,借题发挥、讽喻寄意。有一首《黄莺儿》曲:“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尖小口如锋刃。叮能痛人,叮能痒人,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假惺惺。”以拟人化的写法,把蚊子夜间袭人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晋代文学家博选写过讨伐蚊子的檄文:“众繁炽而无数,动聚众而成雷,肆惨毒于有生,及餐肤以疗饥。妨农工于南田,废女工于机杼。”文中历数蚊子的罪恶,人人恨不能亲手诛之而后快。韦楚老的《江上蚊子》曰:“摇狭翅,亚红腹,江边夜起如云哭。请问贪婪一点心,腐肉填腹几多足!”以蚊拟人,将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比作吸吮百姓鲜血的“人蚊”。范仲淹有一首咏蚊诗说:“饱似樱桃重,饥若柳絮轻,但知求旦暮,休要问前程。”把蚊子贪得无厌、醉生梦死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清代袁枚《碧纱橱避蚊诗》写道:“蚊虻疑贼化,日落胆尽壮。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如赴圜阓市,商谋抄掠状。”把蚊子比作借着夜幕壮胆、呼啸而出、得势便无状的群贼,很是形象得体。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聚蚊谣》中云:“我躯七尺尔如芒,我孤尔众能我伤。天生有时不可遏,为尔设幄潜匡床。清商一来秋日晓,羞尔微型饲丹鸟。”用蚊子来影射政敌及其帮凶摇唇鼓舌,搅乱视听,侵害他人。明代陈大成的《蚊》写道:“白鸟向炎时,营营应苦饥。进身因暮夜,得志入帘帷。嘘吸吾方困,飞扬汝自嬉。西风一朝至,萧索竟安之。”全诗以蚊的起浮没殁的一生,暗喻人从壮年得志到暮年沉寂自安的一生。 古时,人们以烟熏、挥扇等手段来驱逐蚊子,用蚊帐来躲避蚊子的叮咬。元稹就有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蒲松龄的《驱蚊歌》则说:“炉中苍术杂烟荆,拉杂烘之烟飞腾。安得蝙蝠满天生,一除毒族安群民。”看来,唐代已有蚊帐之类的避蚊工具;到了南宋,用艾草驱蚊则比较盛行,民间习惯将干野香蒿编成长辫称为火绳,这个火绳可称是蚊香的前身了。 蚊诗的孕育和诞生过程各有独异的“生产方式”,古时文人或衣食无着,或遭佞人谄害,或有志难申,夏夜无眠,屡遭蚊叮虫咬,被搅扰得或痛苦、或忧伤、或愤懑,诗情沸腾翻滚,诗也就如泉般喷涌而出了。 蚊叮夜难眠,蚊叮生诗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