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孔雀东南飞》资料图片 |
|

|
|
话剧,形成于20世纪初,最初叫文明戏,取法于欧洲戏剧及日本新派剧。因为它打破了中国戏曲以唱、念、做、打,对生活进行程式化表演的旧有传统,改称新剧。又因它不以歌舞演故事,演戏就像人们在说话,被正式命名为话剧。“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守旧的新思潮,也使话剧逐渐成熟。它最早出现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上世纪三十年代,潍县的戏台上,也开始有了话剧。演剧者大多是中小学生,利用寒暑假作业余演出。当时人们还说这是学生演新戏。 城隍庙戏楼首演 话剧《孔雀东南飞》 1928年8月,潍县城里的城隍庙戏台,首次演出了话剧《孔雀东南飞》,打破了自清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建成城隍庙戏楼后176年时间,一贯演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旧戏的历史。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它记叙了东汉献帝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不为仲卿母所喜爱,百般虐待,又逼仲卿休妻另娶。仲卿迫于母命只得休妻,夫妻二人互盟誓约,永结同心。兰芝回到娘家后,其兄逼其改嫁,兰芝不从,最终投水践盟,仲卿亦自缢于庭树。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曾经被改编为多种地方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 “五四”运动过后,时任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李大钊,为提倡婚姻自由,反封建礼教,由他任导演,该校国文部四年级学生集体参加,于1922年自编自演了话剧《孔雀东南飞》。演员中由时称“五四四公子”之一的程俊英(后来的著名古籍研究学者、教授)扮演刘兰芝,冯沅君(冯友兰的胞妹,后来的著名作家、古文学史家、教授)扮演婆婆,孙桂丹扮演焦仲卿,陈定秀(女“四公子”之一)扮演小姑。当时还没有话剧剧本,台词皆由学生们自编,措词不当之处,李大钊亲为纠正润色。演出后,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是我国最早演出话剧《孔雀东南飞》的第一幕。 1928年8月,潍县演出话剧《孔雀东南飞》时,已有几个不同的剧本问世。当时,北伐成功,国民党在潍城活动已经公开,演出由其县党部和妇女协会组织。由时在济南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因“五三”惨案学校被迫停课而回到潍城的学生丁秀菱扮演焦仲卿并任导演,彭淑英扮演刘兰芝,刘篆心扮演焦母,陈曲汀扮演刘兰芝的哥哥。 参加演出的丁秀菱、彭淑英、刘篆心,都是潍县最早走出家门,进女校求学,追求妇女解放的先行者,其中,丁秀菱出身于书香门第,是画家丁东斋之女。她7岁就读于辛亥革命后潍县最早创办的陈氏志诚女校,1925年考入济南女师,当年寒假归来,即在家中教弟弟丁小麓(丁子新)一同演唱郭沫若《女神》中的《棠棣之花》,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 城隍庙戏台演出话剧《孔雀东南飞》,曾经轰动了县城。应老百姓的要求,几日后,又在这里重演了两个晚上。那时,戏台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每当演到焦仲卿与刘兰芝诀别时,台上台下一齐哭泣,场面非常动人。这是由于当时的潍县,身受旧婚姻之害的老百姓还比比皆是。对此,民国《潍县志·党治》卷曾记载说:“本县地滨海隅,风气蔽塞,封建势力较他县为浓厚,欲改造环境开通风化只凭文字宣传尚恐不及,乃组织新剧社作艺术之宣传,以提高民众革命情绪改良社会风俗为宗旨。(剧团)成立后表演各种新剧,民众思想为之一新,革命空气弥漫全县”。 “七七”事变后的 潍县抗敌话剧团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潍县和全国人民一起奋勇抗日。由县长厉文礼任会长,地方知名人士丁叔言、胡镜心、齐杞南、王一之、张同俊、张洪礼、陈清章、郭味蕖、于希宁等多人组成抗敌后援会的同时,成立了抗敌剧团,用学生演剧的方式,表演以抗日救亡为内容的现成节目和自编节目。抗敌剧团的领导成员为丁小麓、陈秉忱、陈立先、郭味蕖、于希宁与郎益文。其中,前三人均为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潍县分队队员。丁小麓时任撞钟院小学校长,是民先队的副队长。剧团成员有学生和老师,他们是:郎丰岗、谭资聪、郭允娴、郭逵、巩重起、陈汉章、张敦厚、赵沛如、王学鸿、成范五、张汉周、柴茂棠、齐玉凤、高闺媛、高小岩,另有来自青岛山东大学的学生周怡桓、胡风等共计30余人。大家共同的抗敌热情,鼓舞着他们发挥各自的艺术才能,编演了许多有声有色的新节目。 时年30岁的郭味蕖在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学习时,即受鲁迅、田汉等人影响,思想激进的郭味蕖,当年2月刚考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国画研究班,师从黄宾虹先生学习画史、画论,不久就因发生卢沟桥事变,回到潍县后立即投入了抗日宣传活动。他先后编写了《血吼》、《卢沟桥事变》、《血洒卢沟桥》、《打鬼子去》4部话剧。据谭资聪先生回忆:郭味蕖编写的《血洒卢沟桥》反映了刚刚发生在卢沟桥事变中,我军奋勇抗战的一个故事情节:我兵甲在卢沟桥负伤,兵乙想背他到医院去,但兵甲坚持不下火线,誓死抗日,甘愿与阵地共存亡,最后英勇牺牲。该剧由陈秉忱与郎丰岗分别饰演兵甲、兵乙。《血吼》的剧情是,在日寇侵华战争中,我某地一家四口,父被日寇杀害,全家同仇敌忾,悲愤交加,奔上抗日前线。演出时由郎益文饰父,谭资聪饰母,高小岩饰子,高闺媛饰女。这些自编的短剧,虽然故事情节简单,演员的演出水平不高,台词应用的普通话也说不好,道具更谈不到,但是,演员们和观众共有的热爱祖国的真情和对日寇侵略深恶痛绝的无比仇恨,因为台上台下心心相印。因此,演出还是深受欢迎的。 抗敌剧团也演出了当时在全国有影响的几个现成剧目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他们在演剧同时演唱的抗日歌曲有《开路先锋》、《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毕业歌》等。剧团的演出地点选择在人口密集之处。如潍县沙滩大集、村镇集市,主要街道、乃至寒亭、坊子、三官庙、城南武家等等。抗敌剧团还借中华戏院进行售票“义演”,观众十分踊跃,并将售票所得全部捐献支援了前线。 由于战争环境的不断恶化,抗敌剧团于成立两个月后停止了演出。后来,抗敌后援会和抗敌剧团的不少成员纷纷入伍参加了抗日武装斗争。如抗敌剧团领导成员之一的陈秉忱1937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3月在潍北参加八路军七支队,1939年辗转到延安,1941年参加共产党,直到全国解放后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副主任离休。 抗战胜利后的 潍县话剧演出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进城接管潍县后,随着学校复课,省立潍县中学和县立农村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三青团潍县分团部把持下成立了潍县青年剧社,并以救济“难民”的名义于1946年春,在南坝崖大街光华影剧院(原中华戏院),连续三天,公开演出了由李健吾根据法国萨尔杜的原作改编的四幕话剧《喜相逢》,该剧演绎的是前方战士后方养伤与护士相爱的故事,由潍县中学高中部学生陈大汉饰伤员、陈稚饰护士。 这次演出虽然仍是学生演戏,但演出中,其台词、化妆、灯光、布景等等都上了台阶,比较正规。与此同时,潍县的社会青年(主要由教员、职员、外地回潍学生等)也组成了星火话剧社,与青年剧社联合排演了曹禺的话剧《雷雨》,由星火社长郭聿环扮演周萍、谭叔明饰鲁贵、青年剧社的陈稚饰四凤,陈大汉饰周冲(其他演员回忆不起来了)。《雷雨》于1946年8月在光华影剧院买票公演,连演五天,场场爆满。当时的《统一日报》曾发了新闻报道。 陈瑞曾撰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