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文 “别争啦,每个街道都有!”“你们拿错了,这套京剧乐器一看就是我们街道的!”“那套服装我们要了!”近日,奎文区梨园街道广场上热闹非凡,奎文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正在为区内八个街道的演出队伍送“文化年货”。八位文化站站长们带着各自的工作人员“抢”成一团,有人两只手里提着成捆的演出服,有人抱着大鼓小锣,胳膊里还夹着鼓锤,还有人往车里搬音箱和话筒架……一旁梨园街道的广场舞队正在排练,看到文化站长们忙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大妈们舞也练不下去了,乐得直不起腰来。 “早知道借个大车来了,东西拿不了啦!”广文街道文化站长李宝亮一边搬设备,一边笑着对记者说。记者环顾广场四周,临时搬来的桌椅上堆满了音响、乐器、演出服、化妆箱等,奎文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业务科科长胡兆奎正在给站长们演示化妆箱里的“宝贝”:“这是眼影,这是唇彩,这些是装饰金粉,这一大袋是各种化妆刷,大中小都有,我们采购时比较了好几家店的东西,这套绝对用得住。” “为什么给每个街道的演出设备不太一样?”记者问道。胡兆奎从文化站长的层层“包围”中抽出身来,对记者说:“每个街道的演出队伍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说有的街道有京剧队,我们就为他们配置了专用的锣鼓、京胡、铙钹,大虞街道的广场舞队伍多,我们给他们多配置了几套演出的服装和彩绸扇,这样按需分配,也可以提高这些设备服装的利用率。” 梨园街道文化站站长李萍刚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一套演出服装,雪白的西装上镶着闪亮的银边,光彩夺目。“这是区里专门给我们合唱团配的演出服,这样过年演出就有新服装和化妆品了。”李萍说。记者和李萍一起检查刚刚分到的音响设备,除了音箱、话筒和话筒架,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局考虑到广场舞队伍露天排练的需要,还给配置了移动音箱拉杆、防尘罩、电池等小附件。 文化站长们将设备器材“瓜分”完毕后,排练广场舞的大妈们也都团团围上来,争相试穿服装,住在附近的李大妈把长绸扇舞得哗哗作响,她笑着对记者说:“质量真好,颜色也好看,今年区里的艺术节上,我们舞蹈队一定要拿个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