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石
2014年6月30日上午8点,在潍坊城区海顿琴行二楼,于畅舒明亮的练功房里,“潍坊继弘京韵社”才艺展示闪亮开场。 展演热火朝天,喝彩响如春雷。不到三小时,老生戏、老旦戏、青衣戏,马派戏、麒派戏、杨派戏、张派戏,全部展现于师生眼前。你听,陈静唱梅派《坐春闺》,戴枚唱程派《春秋亭》,于龙村唱麒派《追韩信》,杜宝林唱杨派《文昭关》,李炎唱马派《叹苏武》……让在场掌声,迭不得小息。 这里说的“继弘京韵社”,即潍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组建于2005年的“潍坊京戏京胡学习班”。凡离退休老同志,都可参加,只为老有所乐。著名琴师张继厚先生应聘为教师,耕耘九载,桃李满园。 想当初,成立继弘京韵社,倒有一段历程—— 原来,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有位主任叫孟凡志,是个老戏迷。他自己是戏迷,更喜欢大家迷戏。一日忽生联想,要是办个京戏票友科班,请师教戏,该有多好!对办戏剧班,孟主任行成于思,要义是:请到名师。论名师,他认识一个,真让他请到了。那就是中国京胡圣手李慕良弟子、潍坊名琴师张继厚。张继厚那年67岁,已从潍坊艺校退休。老师有了,教室呢?院内有个老干部活动中心,可以用。时间每周安排三个上午,把学戏、授课、拉唱,穿插一起,很快开了学。 学习班从2005年起步,一办就是九年。生戏、旦戏,隔日穿插轮换教。 潍坊京戏的这个小科班,请到名师张继厚,是学员的福气。张老为京胡名师,艺业传授,特别精到。即今,年已七十有六的张老,重上课堂,风采不减当年。出于授业需要,课前他都把戏谱亲自写好,清晰复印。他所教名段有:《借东风》、《甘露寺》、《让徐州》、《金玉奴》、《诗文会》、《状元媒》、《苏武牧羊》、《西施》、《搜孤救孤》、《洪羊洞》等。从戏目看用心,张老师教戏,原汁原味,注重取精用宏,强调以简带繁,着意开花坐果。 学员分为两个大组,老生、青衣互设,是一层意思。同班内,有的只学唱,有的只学拉,又一层意思。对这些,张老胸有成竹,重视教拉教唱,关键是实践。京戏是演唱艺术,起嗓子是唱,拉琴也是唱。他强调:看准曲谱,听好录音,说唱对比,当堂对照。又详细交代唱腔中的各种嗽音、五音四呼、气口韵味、共鸣音及节奏对比、力度强弱、风格流派。 笔者与琴师张继厚先生,是相交五十年的老朋友。张老拉琴,特别有股子精神头儿。记得2007年8月3日晚,在潍坊东郊吕剧团小礼堂,我参加“张继厚先生七十华诞及从艺五十三周年专场晚会”情景。演出的第六个节目,由其自拉自唱《上天台》。开弓即澎湃,快三眼过门,如飞流直下,惊天动地。让全场看客,刮耳清目。启口开唱的“金钟响”,其高亢清越的嗓门,打造出一种特定艺术情境。坐在我身边的正宏弟,附我耳言:“瞧!继厚的激情,不上台不爆。一上台,就截流龟儿上树:瞪起眼来了。”1981年,他在北京惜薪胡同,拜李慕良为师时,继厚试琴,李先生当即评价:“手好!不,是两只手,都好!”正宏又说,“但,李先生六十一以后,琴就不动了。继厚呢,即今七十了哇,还有这股子精、气、神!” 我二弟正宏说得好:“李先生六十一以后,琴就不动了。继厚呢,即今七十了哇,还有这股子精、气、神!”我为潍坊继弘京韵社的社员幸运,学京胡,唱京戏,有了张老这样的老师,光那股子精、气、神,就值得学半辈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