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增加投入 ◆破解发展难题 |
高里街道大手笔为民生“投保” |
|
|
本报讯 (杜在健 安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对寒亭区高里街道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年初承诺的民生作业题将交给群众。8月12日,“村村安”一期工程8个村全部结束;8月24日,“校校新”工程中的最后一批3所学校竣工;9月4日,“村村亮”工程全部结束…一项项民生清单,诠释的是高效、高质作风和服务民生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高里街道加快了民本民生工程的全面部署,“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上台阶”的奋斗目标化为街道上下工作动力。街道在全方位、大力度调研的基础上,把惠民工程立足于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力争定一个项目,立一个标杆。 3500万元“民生大单”转身“民生保单”。今年以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街道推出了五项惠民工程,由关注集体到关注个体,惠民利益延伸到每一户、每一个人,服务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他们实施的“村村亮”工程,以每30人一盏灯的密度标准安装布置,总数达到1600盏。在“村村安”工程中,以每50至60户一个监控摄像头的密度标准,达到全域覆盖。而对“村村净”工程,街道直接对每户补贴50元。另外的“村村通”和“校校新”,作为延续去年的两项工程,今年将全部完工,11条道路硬化使83个村的进村主街道全部实现与乡级以上道路连接;作为最后一批建设改造的后沟小学、牟家院小学、沈家营希望小学,随着10月份学生进驻,“校校新”工程的14所中小学改造建设将画上圆满的句号。3500万元用在群众需要的节骨眼儿上,发挥了出“保单”的作用。 农民致富要有基础,农业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至关重要。对此,街道积极“借梯上楼”,向上级争取资金和项目,以增强农业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今年总投资3300万元的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1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田网、路网、渠网的配套改造下,使农田亩增产达到15%,惠及27个村6150家农户。自2002年以来,街道先后利用争取的上级资金进行了3.3万亩盐碱涝洼地台田改造,加上农业综合开发和建设,农田综合开发占到了近60%的耕地面积。目前,街道将结合上级对辖区西部引水专项资金的注入以及新申报的1600万元农业开发和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三年内对街道14.6万亩农田的农业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全力解决生产难、致富难的问题。 为把民生工程落到实处,街道还大力进行干群“通道”建设,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今年6月份,他们推行了“驻村靠点”工作模式,设置的11处工作服务点把“四轮办公”变成“两轮下访”,并带动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工作的前置,加密了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要事项的网格化管理,使“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成了一种常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