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包含奎文区、潍城区、坊子区、寒亭区、市高新区、市滨海区、市综合保税区和市峡山生态区的潍坊市中心市区,总面积2650平方公里,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辐射带动全市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是城镇体系的龙头和区域发展的引擎。 常言道“水涨船高”。如果将全市所有县市比喻为水,而将中心市区比喻为船,那么当前潍坊市中心市区无疑是正陷入“水涨船不高”的窘境: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而中心市区发展滞后,无法对县域形成应有的向心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和发展关键历史当口,市委、市政府适时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提升市区科学发展的决定》,发出了“掀起提升市区工作的高潮、打好提升市区总体战”的动员令。此举事关全市科学发展大局,对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全市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区域的发展繁荣亦如此。众所周知,如果没有香港的引领,就没有珠三角的繁荣;如果没有上海的带动,就没有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在全省“两区一圈一带”的大格局中,潍坊再创辉煌就必须加快提升中心市区的首位度、完善中心市区功能。 市委、市政府在历届班子打下的良好发展基础上,着眼未来,抢抓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城镇化的机遇、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和腾笼换鸟的机遇,提出充分挖掘潜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有独特优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围绕解决中心市区首位度低、带动力弱的问题,确定集中采取17项重大措施,归纳为“13364”工程:即编制一个覆盖中心市域的空间功能布局规划,强化水系生态、交通设施、能源保障三个基础支撑,打造动力机械、电子信息、工程装备三大产业基地,提升市民教育、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信息网络、物流商贸、金融资本六大服务功能,抓好简政放权、科技创新、社区治理、考核导向四项关键措施。 牢牢把握提升市区的战略重点,就要紧紧围绕把市区打造成全市创新发展的引擎、新兴高端产业发展的高地和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中心,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流发展活力、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这一总体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突出抓好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功能品质、提升城市活力“三个提升”。提升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就要强化区域产业一体化规划布局,构建起市区内部之间、市区与周边县市之间有机联系、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坚决防止内部恶性竞争。提升功能品质,就要按照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优于县市、优于周边同类城市的标准,制定实施各专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活力,就要向改革要活力,向管理要活力,向创新要活力,向开放要活力。 提升市区是优化全市发展战略布局的重头戏。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把握提升市区的战略重点,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中心市区建设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