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酝酿了近20年的公车改革作为抑制“车轮腐败”的重大举措,从“破题”到“开局”,改革层层推进,现已逐渐驶入“深水区”。13日,多名公车改革专家学者在沪表示,随着改革逐步深入,政府职能转变是否到位,最终将决定公车改革能否成功。 2014年7月16日,中国官方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两个“车改文件”),明确了公车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公车改革步入正轨。 随着公车改革启动,司勤人员安排、现有公车处理、交通补贴标准等议题接连浮出水面。而公车改革专家组成员宋晓梧指出,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让政府放手“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那么公车需求量自会下降。他表示,政府职能转变才是公车改革背后真正的“深水区”。宋晓梧表示,在公共交通较发达的大城市,公务用车较容易解决。而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县乡,如何“廉政”且“勤政”,取消公车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是对方案制定的一大挑战。公车改革能省多少钱?据湖北统计局副局长叶青测算,公车改革每年将减少财政支出高达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他指出,公车改革难在改变“官念”,车改中的“待遇论”、“安全论”、“不便论”导致了车改的“相对论”。 眼下距两个“车改文件”所提出的“2015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时间节点不到一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指出,相比两个“车改文件”提出的要求,包括上海在内的各级地方政府目前所试行的方案,都存有改革力度稍弱,补贴额度高于标准的问题。随着改革深入将“不得不面对”。 (本栏图文均据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