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舸
有关春节是否应当燃放烟花爆竹,这几年来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焦点。部分公众认为,放鞭炮本就是民族传统习俗,代表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用鞭炮烘托更为喜庆的氛围,为新年开个好头,何乐而不为?但反对者则认为鞭炮燃放不仅容易造成空气污染,还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影响他人,给环卫工人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何不能一禁了之呢? 其实,作为传统习俗,鞭炮禁放无所谓对与错,关键就在于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之间发生了错位。但毕竟还是有很多人怀念烟花爆竹燃放所带来的年味,这种历史基因所传承的文化记忆,恐怕也非短时间内可以更替。因此鞭炮禁放需要更多柔性措施实现软着陆。 就公众而言,或许目前反对与拥护鞭炮禁放的人,一时间难以达成共识。但必须要看到,烟花爆竹燃放不应是无解的命题。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出现了重大变化,土地、时间、环境、身心健康日益重要。徒有热闹但外部负面影响过多的烟花爆竹,也许会随着民众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而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对于政府来说,如果真的下决心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就必须拿出动真格的行动。事实上,过往几年来,虽然不少地方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但除夕夜乃至整个春节,当地居民依然听闻络绎不绝的烟花爆竹燃放噪声。因此今年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各地政府,需要用更大的日常执法力度,来证明法令与执法的统一。 但必须承认的是,仅仅依靠强硬的执法,“禁放”恐怕一时难以取得圆满效果。比如,青少年基于天性,都偏爱于带有游戏性质的烟花爆竹。但孩子正处于启蒙期,如果政府部门能够从校园入手,通过更为活泼、贴近孩子接受习惯的相关普及入手,让他们明白燃放烟花爆竹带给他人的麻烦、对自身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不断的课堂互动中,推动更多孩子建立对烟花爆竹的心理隔离墙,或许就会取得更为良好的社会效果。 鞭炮禁放需要时间的过渡,更多人观念的变更,以及政府宣传的常态化与春节期间“禁鞭”的令行禁止,以上缺一不可。而来自民众的自发意识与行动,才是最为关键的,因此需要用更多的柔性举措来加以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