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机手的别样风采 |
——诸城市新型农机手走上科技致富路 |
|
□本报记者 刘 伟 通讯员 徐春光 从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到走南闯北跨区作业“淘金”;从人拉肩扛的传统耕作,到机械化“一条龙”免耕作业;从手握锄头的“老把式”,到现代化大型农机操作手……诸城市农机致富能手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能吃苦、懂技术、善经营,一个个新型农机手在致富路上演绎着别样风采。 老机手书写“新传奇” 年近六旬的赵佃相,是贾悦镇欧美尔社区孟家屯村人。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级跨区作业先进个人,并荣获第八届“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农机大户示范点”等荣誉称号。被潍坊市农机局聘为“特约农机技术推广员”,并与福田雷沃重工签了“企社共建”协议。他带领的合作社服务队也是一支享誉大江南北的“明星”跨区作业队。 “我一个人富不算啥,村民都富了,那才是我最想实现的梦想!”。前年,老赵牵头成立了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吸收村里28个农机户以机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总资产近千万元。合作社成立后,充分发挥集团优势,进一步带动了附近村庄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机手一个人忙不过来,合作社可以安排其他社员帮忙,确保不误农时。同时,农机具的利用率得到了有效保证,降低了使用成本,提高了作业效率。如今,合作社年纯收入达到360多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合作社的社员平均竟拿到了十多万元的“年薪”。 致富路上演绎“达人秀” 百尺河镇岳沟社区农机手鹿汝春是远近闻名的农机“土博士”、机收“状元郎”。2005年,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小麦机收能手鹿汝春发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都到城里做工,每到玉米收获季节劳动力严重不足,鹿汝春敏感地意识到,在玉米机收服务方面,谁先出手谁就会争取到致富的先机。为了开辟新的增收点,鹿汝春毅然决定购买玉米收获机开展玉米机收业务。 随后,鹿汝春参加了诸城市农机部门举办的玉米收获机推广演示会,花费6万多元购买了一台新型玉米联合收割机,并获得了近两万元购机补贴。 鹿汝春的远见与果断让他得到了回报。在收获夏玉米的时节,每天上门要求机收的人接连不断,玉米机收在当地一下子“火”了起来,鹿汝春成了当地有名的玉米机收“状元”。除了在本地作业外,鹿汝春还先后到了省内的章丘、淄博等地跨区收割,当年就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300多亩,纯收入达4万多元,当年就收回了玉米收获机的投入,成为诸城第一个走出家门进行玉米跨区机收作业的机手。 鹿汝春边学边干边研究,通过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加装了玉米皮切碎还田装置,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填补了国内玉米联合收获机玉米皮粉碎还田的技术空白,为当地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的推广应用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被乡亲们誉为明星般“走穴”从不收费的农机“土博士”。 好政策助力“三级跳” 今年45岁的马兆星可是当地出了名的农机“老把式”,2005年,诸城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了解到这一富民政策之后,马兆星抓住这个机会,申请购买了一台背负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当时机械总共用了2.1万元,自己只花了1.5万元,确实减少了一笔不小的开支。随后,他参加了市农机部门组织的联合收割机操作培训班,并掌握了联合收割机操作要领、机械构造、维修保养和作业市场行情。“充电”后的马兆星首次“驾机”走出家门,开始了跨区域作业。当年收入近3万元。从机手到机主,角色的转换使自己掘到了第一桶金,这着实让马兆星兴奋不已。 如今,马兆星除了自家承包近百亩地外,还代耕周围村里2600多亩地,他的“农机经济”越做越大,成为“双栖型”农机大户。前年年初,他和本社区十个农机大户一起注册成立了兆星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290万元。出色的业绩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对农户和机手的吸引力自不待言,合作社也因而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被誉为诸城农机行业远近闻名的一匹“黑马”。 从农机手到农机大户,再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实现了依靠农机创业致富“三级跳”,在这个华丽的“转身”中,马兆星感触最深的是:党的惠农政策让他越干越有劲,农机专业合作社使他的农机路越走越宽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