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逯萍
Δ理论探究 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影响力的日益加剧,已然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微动力”。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经历了两年多发展已进入一个务实应用新阶段,呈现出回应民情、公开辟谣、征求民意的发展趋势。一种蔚为壮观的微博政治在中国已经形成。 一、微博问政:创新社会治理的机遇。网络天然就是公共领域的所在地,尤其微博以其碎片化的表达方式使得草根大众可以只用简单随性的只言片语表达自己的意愿,可以用相互的转发和评论形成合力,使得以前话语权被传统媒体和精英阶层所掌控的局面被打破。微博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点使用户量得以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增长,使“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儿”成为可能。 微博让“沉默的大多数”可以就每一个公共事件秉笔直书,发出表达个人诉求、弘扬社会公益的声音,激发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也培育了公众的公共意识。 微博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最好的平台。首先微博可以表达真实意见。未经过身份认证的微博账户在发言时具有匿名性,发言者可不必在乎是否触及另外利益群体,而且它可以使底层声音穿越社会阶层和媒体壁垒,直接到达最高决策层。其次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发布的便捷性也为草根大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二、微博问政面临的挑战。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力量日益凸显,然而强大的微博并不成熟。因为信息源的多元化、意见的多样化以及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微博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尽管网民队伍不断壮大,但网络民意毕竟不能代替全部民意。“微博问政”不可能消除与现行体制间的沟通障碍和难点,网络舆论不能代替正常的制度来化解社会矛盾。微博问政的突出特点是通过网友大量的转载和评论,再加上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将某一事件炒热升级,进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以形成对相关部门压力。但在当下,还只有一少部分社会事件会通过这种方式形成舆论热点,其他大量的公众意见并不能一并在这里得到有效的反馈。 其次,微博因其表达的随意性、信息发布的碎片化,使得普通公众表达情绪可以更加直接,而这种情绪化可能会被居心叵测者利用,对官民关系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效应。 另外,政务微博发挥更多的还是信息发布平台作用,在与公众互动及解决具体问题方面还存在欠缺。一是角色定位的难题。领导干部在微博中往往面临职务角色与个人身份转换的矛盾,他们在微博中如果遇到超出自己职责范围的问题往往很难应对。二是语言方式的转变。官员在微博上的发言如果不能抛弃官僚化的话语体系,就无法真正与网络话语体系相交融。 三、微博问政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考。社会治理创新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网络舆论就是检测和研判这些突出问题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源,借助网络激活我们的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唤醒公民意识,促进官民互动,是当前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治体制改革。 微博使得基层级政府部门从前的瞒天过海难以掩盖,使上级政府部门能全面直接了解到真实的民情民意。但要充分发挥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正向作用,就要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引导和整合,如“微博征集”、“微博调查”等。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将公众的参与热情纳入到体制内的轨道中来,并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将微博中的“微”力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提高网民媒介素养是构建健康和谐媒介生态的前提。因为可以匿名发言,网民挣脱了现实社会的角色束缚和现实社会的道德舆论监督,导致网民群体的道德责任感下降。所以每位网民在微博中应首先担当起自己行为和言论的把关人,特别是对于那些微博达人而言,要珍惜手中的话语权,就要强化自身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作为广大的信息消费者,也要避免在网络的极端化言论中迷失自我。 微博问政健全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但网络以及微博舆论的扁平化生产方式要求社会治理的方式与之相适应。如何科学地利用微博辅助政务,如何实现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如何利用微博作为平台为公众解决问题,仍然需要从政府的运行机制入手进行改革,并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与突破。首先在微博这个草根百姓的舞台上,官样文章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干部放低身架,突破传统的执政理论和思维方式,真正以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其次,社会热点事件发生后,各种意见和情绪会在极短时间内扩散,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主动发布权威信息,挤占舆论空间。另外,还要制定与网络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只有对微博的监管有法可依,才能保障微博规范运行,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微博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微博这种网络新媒介在带来社会治理复杂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社会治理的动力。面对技术带来的新挑战,政府部门要借助这一新平台,一方面使其成为在信息透明、利益表达、权力监督等方面的有力工具,从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另一方面要加强微博信息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如此才能使微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从而加速创新社会治理的步伐。 (作者系潍坊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讲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