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证明” 证明了什么? 很多人在办事过程中遇到过类似令人啼笑皆非的证明:要证明你爸是你爸,要证明你没犯过罪,要证明你没结过婚,要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要证明你没买过房……事实上,很多单位要求市民提供的类似证明根本没有法律依据,身份证、户口簿、独生子女证就能证明相关信息是否属实。有些单位刻意刁难办事群众,除了根深蒂固的官僚病,恐怕和新闻中提到的旅行社一样,想借机要好处,很多证明也就成了一些单位正当谋取收益的手段。溯其根源,恐怕是职能部门权责不分,相关法律法规监督缺位造成,以至于催生了这样那样的交钱办证的“潜规则”。各类“奇葩证明”证明,确实要简化办事程序,确实要减掉不必要的条条框框,确实要打掉各种“证明”背后的灰色利益链,确实要打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惟如此,“奇葩证明”才会越来越少。 “游客黑名单” 震慑意义大于处罚意义 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即日施行。该《办法》被旅游业内称为“游客黑名单”。在旅行中,部分游客的“任性”确实让人侧目。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游客黑名单”的方式震慑游客,从而实现文明旅游,是值得肯定的。游客必须为自己的“任性”买单。现在《办法》有了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在操作上存在困难。一方面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为一至两年,这些时间并不太长,另一方面还需要游客本人签字,如果游客不签字怎么办?再说,约束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需要有一定的惩罚,需要游客为之埋单,但提高游客的文明素质显然不能只寄望于重罚。因此,“游客黑名单”的震慑意义远大于处罚意义。 父子接力救助流浪汉 诠释好人的完整 这是一个关于三个人的故事,其中两个是父子。往回倒数十八年,这位父亲经营着一家效益不错的汽修厂,偶然的机会听说附近有一个流浪的孤寡老人,这个男人把这个老人请回来,与他的儿子接力照顾他,这一照顾就是十六年,直到这个老人寿终正寝。打量这对堪称好人的父子,或许会让我们对如何做一个好人,有更真实的感知。我们无从想象他们与流浪老人的第一次见面,但是,可以想见的是,无论是父子的善心,还是流浪老人的欣然,都一定是基于平等的尊重。这种在外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好人好事,而在他们三人之间,却显得自然而通透,三个人可以从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自然地切换到朋友关系,甚至是成为值得信赖的一家人。这份自然和通透,足以祛除了道德上的绑架,让这份简单而真诚的好心延续到最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