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名顺 “画节开幕第一天,20幅作品全部售出。去年第一次来潍坊参加画节,被当年画节的规模、作品档次所震憾,今年我就来画节举办了个人展,没想到来了个大丰收。”4月23日,在第五届中国画节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觉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携20幅精品参展 “画得好!”4月17日,在中国画节上,当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看到张觉之的画作时不禁赞叹道。 “我是慕名来欣赏张觉之先生画作的,没想到今天还能和张先生一起留影,太好了!”潍坊书画爱好者朱宝成说。借着采访的间隙,朱先生不仅和张觉之合影,还趁机留下了签名。 “画节影响力这么大,张先生的画作也出尽了风头。每天接待观赏者千余人次。”画节上,一位赵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张觉之可谓书画界的多能人物,书法、绘画、诗文俱佳,既工山水,又精花鸟,并擅人物。张觉之受邀参加此次中国画节,共带来了20幅精品,主要以写意花鸟为主,还有新近创作的十八罗汉图。 “画节这个平台足够大,超乎我想象。”本届画展,他的作品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令张觉之有些惊喜。 画风写意志在胸臆 详看张觉之的写意花鸟画作,意境静寂,志在胸臆;画中牡丹盛开,小鸟依依,不加雕饰,勾勒自然。一花一鸟,一动一静俯仰生姿,妙趣天成。写意花卉之远、工笔虫鸟之近错落有致、童趣盎然。 “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书法是中国画的基础。张觉之首先是个青年书法家。他自幼练颜,打下牢固根基,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渗透于笔墨挥运的过程之中,并由此而产生诸多的心得。 “笔墨是重要的形式语言,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我一直着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实践,也一直把以书入画和书法的书写性融贯其中。通过线条的书写性来展现意境之美。”张觉之的写意花鸟,以书入画,强调画面点、线的书写性,追求中锋线条独有的沉厚与凝重以及种种风采,以此述形,抒发胸臆,展示着传统美学的魅力。 “人笔俱老,这样的画家才能成为大家。”张觉之说。中国画是大器晚成的艺术,许多感悟是岁月的积累。心态从容、淡于功名、修炼心性、刻苦读书都是成大器的条件。近来,张觉之与佛学结下了深厚的缘分,重新拾起自己早年的工笔笔功,开始致力于佛意罗汉人物。此次画节,他带来的两幅十八罗汉图卷,画中人物或坐或行,嬉笑怒骂,造型各异,生动传神。“画家通过画作与社会交流沟通,展现丰富的内心世界。” 赞叹画节之影响力 “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潍坊。本届画节参展,我个人感受最深刻。”这次是他第二次参加画节,对于潍坊打造这一书画交流平台,他赞叹有加,“不仅画家,画廊朋友、书画爱好者,甚至普通民众都参与进来,这对中国画的发展、对于潍坊这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具有深远意义。” “本届画节最大的特点是荣宝斋推出的90幅精品画作展览,这让普通民众近距离观赏到大师作品,享受艺术盛宴的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非凡。”张觉之告诉记者,“中国画节不仅普及了艺术知识,还提高了民众的欣赏水平,这更有利于中国画的长远健康发展。” “只有让中国画成为大众文化,中国画才会有持久生命力。”看到很多老人、孩子来画节赏画学画,张觉之感到非常欣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