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且读且思且陶醉
何曾想到这么多
写给正在备考的孩子们
自由的翅膀
雨后白浪湿地
五月的故乡
风吹麦浪
2015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且读且思且陶醉
——评李建礼教授《吃墨》



  ◎王树华

  我热爱国学,近来多是读一些画稿书论与古籍杂文,好久没有读一本当代人所写的书了。然而,李建礼教授的《吃墨——中国历代书法名家珍迹钩沉》,却让我且读且思且陶醉,连续读了好几遍,至今仍然回味悠长。
  原因无他,此书不是一部简单的专著,而是一部集理论、学术、历史、趣味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其文练达凝重,质朴自然,神采飞扬,没有开阔的文化视野、深厚的专业积淀和高超的语言概括力,是写不出来的。其书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一句话:书如其人,字如其人。君子风度,文质彬彬,上善若水,纯朴秀灵,非大家不可及。其理近乎道,体之道,悟于道,真知灼见,至理名言。这样的巨著,没有通达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更是无从下笔的。
  初读像听故事。全书共99篇,每篇自成一章,讲述一个宣纸上的故事。其中,既有帝王将相的翰墨情怀,又有庶民道释的直抒胸臆;既有南帖北碑的来龙去脉,也有简帛砖瓦的历史真相;既有战乱年代的跌宕起伏,还有和平年代的爱恨情仇……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让人从一个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和事里,不自觉地了解了书法历史,掌握了书法知识,感受了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领略了大师们的风采。《武则天的丈夫气》一章,通过一代女皇创飞白书、树无字碑的故事,一方面讲述了武氏在书法艺术上的癖行和诞举,另方面隐喻了武氏治国理政的才能和智慧,把一幅前承“贞观”后启“开元”的盛世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时人叹为观止,也令我辈望尘莫及。《张好好诗》叙述了青楼女子张好好沦为风尘的不幸际遇和作者杜牧的感伤情绪。《吃墨》通过《感伤迟暮的〈张好好诗〉》这个故事,一是说晚唐蓄妓之风盛行,当时名都大邑皆有“绛纱灯”,也就是红灯区,妓女挂牌营业合法,文人雅士经常夜游妓院或狎妓,与妓女关系十分密切。二是《张好好诗》在史诗园地里并没有引起人们瞩目,但在书法史中却颇具价值,说明杜牧不仅是晚唐大诗人,其书与同时代大书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三是张伯驹先生在国难时期,为保护国宝——《张好好诗》,历尽千辛万苦和生命危险,后来捐献国家的爱国之举,其精神令人敬佩。《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因由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强令灭佛,波及邻国北齐,“护法”者将金刚经刻于泰山南麓龙泉山谷的石砰上。有人说石经如坐佛,亦有人说像蹲狮,书者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但其字用笔雄浑、气象高古,乃榜书之宗、大字鼻祖。所以说,《吃墨》并非写给少数人看的专著,而是写给大众茶余饭后随意翻阅的故事汇。
  再读如读历史。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言,本书以中国历史脉络为线,以历代名家珍帖为点,以鉴赏评析为面,阐释书法史上某种特殊现象、某个值得纪念的大事,品评书法艺术价值、书法家的人品修为,让广大读者在舒适轻松的意境中了解人文、在回味钩沉真相中还原历史。《吃墨》从文字的起源开始,探索书法艺术发展之流,带领我们穿越三千年的时空隧道,感受方寸间的文明,重温中国的记忆。拜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样一个道理:文字是我们的文化之根,书法由汉字升华而生,是民族血脉、历史所系。《吃墨》通过一个个历史人物、一件件墨宝真迹,讲述我国政治、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记忆,塑造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书法史上群星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复杂性以及鲜明的时代特征,再现了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中华民族辛勤耕耘、自强不息,创造的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
  又读方悟书艺。《吃墨》没有直白地告诉读者怎样学习书法,而是通过介绍历代书法名家、珍迹的背景、趣闻、价值,从学术的角度赏析和评价这些名家珍迹的艺术成就和得失,让读者从中体味书法艺术的精髓,感受历史文化的熏染,找到自己的定位坐标。拜读《吃墨》这本书,如同找到解密书法秘笈的黑匣子,从中悟出了书法的真谛。其一,学书当溯源。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书法碑帖出版众多,让人目不睱接;书法的实用性逐渐被艺术性所取代,审美趋向迥异,让人无从入手。然而,循着《吃墨》去探寻和思考,答案很明确,那就是无论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甚至书家,广义上讲,都应当从历朝历代的经典书法范本入手,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一种最契合自己气质与审美的风格。这是因为,书法的创新是建立在对传统范本技法与审美深入研究和理解之上的,入古才能出新,别无他途。从狭义上说,书法学习重“流”更重“源”。若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历史长河,王羲之、颜真卿这些经典书家及其作品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无法绕开这些经典,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书写风格,形成了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即所谓“流”。学习“流”永远难以超过“流”,而欲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其二,学书须有师。仔细研读《吃墨》,可以得到这样有益的启迪:凡有成就、历史留名的书法家,无一不是通过名师传承获得的。现在更是如此。因为,学习书法实非易事,仅与书写有关的工具材料就不容易认识,更何况与书写有关的技术技巧更难以掌握,特别是许多以讹传讹的错误观念,尤其让人难以辨别真伪。如果没有名师点拨,只靠自己去练、去学、去悟,不仅事倍功半、很难成功,而且有些方法错误,只能不断重复错误,南辕北辙。另外,追随学习、选对老师至关重要。最好选一位从事教学工作的学校教师跟随学习,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师德修养,他们不藏私,可以为学书者解疑释惑,能够使人事半功倍。其三,学书贵有“字外功”。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必不可少的技术技巧外,还是一种以心导手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呈现,不仅传达着书者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像《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之所以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皆因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相关。因此,要想成为书法艺术的胜手,就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必要的人文学科知识,即所谓的“字外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拜读《吃墨》,仿与百人行,无疑与历代大师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无疑与建礼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书艺交流,于欲求书法知识之诸君,不可不谓善莫大焉。
  (原载2015年5月29日《大众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