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廷刚
某日,在办公室接到一个陌生电话。 “您是否发表过一篇《缴电话费的老人》并被《读者》转载过呢?”对方自我介绍说姓权,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网络搜索、辗转多次才打听到我的电话。 初始怀有戒心,一通寒暄过后,警报解除。 原来,权老师正在策划做一则公益广告,有可能会用到这个创意。特来告知说,如果选择这个作品作创意,我是第一作者。 您尽管用就是,署名与否无所谓的,反正也是旧作,难得您看得起它。我发自肺腑地说。 然后聊了几句闲话,彼此加了微信,就挂了。 突发奇想,上网搜索一下,看看旧作是何等样子,因为实在记不清楚发在何处、何时转载的了。 出乎意料,一搜即得,也居然读到它被用做学生考试的阅读资料。有的要求写读后感,有的要求回答文章反映了什么主题,有的问老人为什么能脱口说出儿女的电话号码,等等,不一而足。 有则试题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题,短文第二自然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人物,“老人歪着脑袋在柜台前想了足足有几分钟,就是想不起来。”一句,与前文的( )形成鲜明的对比。(选择文中词语填空)。这个估计好回答,因为前文我用了“脱口”二字。 第二题,从“这次,后面一片寂静……”一句中你感受到人们怎样的心理?原文是这样的:可能是她觉察到了后面的骚动,便转过身来,半是自言自语半是道歉地对大家说:“没有记住自家的电话,老了,忘事啦。孩子家的倒是记住了,主要是成天往他们家打,问问孙子外孙。”她刚想走,好像又想起了什么:“刚才那两个电话没缴吧?”“没缴。”“那我给他们缴了吧,省得他们再跑一趟。”于是老人歉意地一笑,又排在了我前面。这次,后面一片寂静。 答案是:从这点说明了,母爱的伟大,母亲心里总是有自己的儿子女儿,而反过来儿子和女儿却让自己的母亲自己来缴费。也说明母爱的无私,也感受到了母爱的不求回报! 无私、不求回报……这些高大上的字眼,我写文章时只是凝固瞬间的感动,感喟世间的美好,何曾想到这么多微言大义啊! 把片语当深刻,把情趣强肢解,语言遭遇厄运,美感遭遇绑架,这难道是语文教育的常态不成?想想这样的假语文、真考试,我也是真真地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