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大考
日韩“消极”接近 历史悬案未解
国务院决定明年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端午假期返程高峰预计铁路发送旅客950万人次
7月起广电节目禁设“嘉宾主持”
印度香客进藏朝圣新线路开通
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致死率上升
菲律宾与美日分别举行军演
阿富汗国会大厦遭塔利班袭击
台风“鲸鱼”将登陆海南
2015年06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收入1美元的贫困人群超过7000万,“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
“中国式扶贫”面临历史大考
  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的贫困儿童。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林晖)26岁的小伙子兰金祥背着几个月大的儿子。他的身后,是用树枝、竹片拼成的茅草房……这是记者近日在国家级贫困县贵州荔波采访时见到的一幕。时至今日,我国西部山区依然存在类似的贫困景象,与之印证的是一组沉重的数字:当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东部发达省份“富可敌国”的同时,我国每天收入约1美元的贫困人群超过7000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走出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从1978年到2014年,累计减贫逾7亿人。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迫近,“中国式扶贫”又面临着一场严峻的历史大考。
  从当前贫困形势看,“多、广、深”的贫困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贫困人口数量多。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其中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的贫困人口都超过500万人。
  贫困区域分布广。全国不仅有14个连片特困地区,除京津沪3个直辖市外,其余28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相当数量的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
  贫困程度依然深。全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逐年递减,与过去相比,同样的投入、同样的方法难以取得应有的“产出”。专家认为,“中国式扶贫”有必要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新形势的扶贫之路。
  ——从粗放“漫灌”到精细“滴灌”。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从各部门“单打独斗”到“握拳出击”。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坦言,“每年的扶贫资金不少,但我们以往的管理方式,使得钱到了地方比较分散,必须把资源集中起来。”
  ——从“可有可无”到“硬性考核”。“以前地方上政绩考核多以GDP论英雄,扶贫工作干得好没奖励,干得不好也没有处罚。”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说,随着各地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扶贫开发将从“可有可无”转为“主要工作”。
  专家同时认为,对贫困问题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有更深刻的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达到同样的发展阶段,东部地区的小康标准和西部地区的肯定不一样。”汪三贵表示,“比较现实的目标是,到2020年,目前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都达到贫困线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