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北海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01版
要闻

第A02版
要闻

第A03版
国内国际
 
标题导航
父亲的抗战故事
荷中诉情
四季荷之韵
最忆旧时花茶香
儿时传唱的抗日歌谣
母亲的钟表
刘国松:艺术的本质是创造
2015年07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父亲的抗战故事



  ◎张国华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的父亲就是在抗日烽火中锻造出来的“小八路”。
  我的家乡位于沂蒙革命老区东部的莒南县板泉崖镇后东村。抗战爆发以后,这里的乡亲们同仇敌忾,挺身而出。我奶奶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沂蒙老区党组织的秘密交通员,她的家就是地下交通站之一。在抗日烽火中,接送、掩护地下交通员,传送秘密情报,几乎成为奶奶的全天候任务,幼小的父亲在奶奶的耳濡目染下茁壮成长。
  为了躲避日本鬼子经常性的扫荡,奶奶爷爷背着孩子满山跑,有时几天吃不上一口饭。1939年夏季的一天,日本鬼子又来“扫荡”,年轻的爷爷与奶奶、父亲分开躲避,不幸走失,从此生死不知。家庭的不幸和变故,使年幼的爸爸突然长大了许多,从此埋下了对日本鬼子的刻骨仇恨。最使爸爸刻骨铭记的是邻村渊子崖村民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惊天壮举。1941年12月20日,10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莒南县渊子崖村,全村300多名村民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与全副武装的日伪军进行了殊死拼斗,打死日伪军112人,全村147人壮烈牺牲。惨烈的现场,震撼了爸爸幼小的心灵,使他深深地意识到,如果不想当亡国奴,必须拿起武器和日本人拼到底,把日本人赶出去。
  爸爸14岁那年就被推选为乡儿童团团长,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在革命老区,抗日儿童团是最年轻的抗日组织。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他经常带领小伙伴们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查路条,给八路军送信带路,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爸爸工作认真,学习也很刻苦。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学一篇新课文,都要做到会认、会写、会讲、会用,为此经常得到地下党组织的表扬。一位驻地的八路军科长曾当着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夸赞父亲说:“这是个好小鬼,虽然年纪小,支持咱八路队伍跑前跑后,做的工作可不少,有机会我可要带走他,到时可别舍不得吆!”。这位科长还把自己一支心爱的钢笔赠送给了父亲,这在当时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
  1941年底,一天傍晚寒风凛冽,满头大汗的父亲跑回家,他要和相依为命的奶奶告别,参加队伍。此前他一直瞒着奶奶,怕她难过不让走。谁知奶奶早已知道了。原来父亲和奶奶虽都是党员,却不在一个支部,在当时的残酷环境下,按地下党的纪律,必须守口如瓶,不得向任何人暴露身份,因此奶奶和父亲都不知道彼此的政治面貌。直到确定父亲要参加队伍,党组织考虑到父亲是独子,奶奶又守寡,才提前悄悄地告诉了她。于是,奶奶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白天更加沉默寡言,干起工作不要命;晚上趁父亲熟睡后,就悄悄地披衣起身,在昏暗的油灯下,纳鞋底做新鞋,赶做棉衣。她摸一把泪,穿一阵线。也许她想到了在逃难中不幸罹难的爷爷,想到以后漫长岁月就要一个人过;也许脑海里浮现出日军屠杀后的渊子崖村庒尸横遍野、家破人亡的血腥场景;也许又想到莒南老区男女老少齐参战,母送子、妻送郎,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的豪情壮举,顿时一股股暖流涌上心头。奶奶扭头望了望熟睡的儿子,迅速把纳鞋底的锥子朝头顶上蹭了蹭,就使劲地攮下去,针刺到了托鞋底的手上,殷红的鲜血冒出来,奶奶仿佛丝毫没有察觉,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憨厚、慈祥的笑容。
  第二天黎明,父亲吃惊地穿上了奶奶做的新鞋、新棉衣,他一头扑在奶奶怀里说“娘,别想我,我会多杀鬼子的!”奶奶听了转过身去,擦了一把泪,又很快转过身来,使劲推了父亲一把,斩钉截铁地说:“快走吧,在队伍上要学好,别忘了报家乡的仇!”
  就这样,年仅15岁的父亲从此踏上了抗日战争的征程,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重担,曾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令家乡父老乡亲骄傲的贡献。
  这就是我的父亲,已故原昌潍地区人事局局长、顾问张书修幼年毅然参加抗日队伍的动人故事。
  (作者现为中共潍坊市委机关退休干部,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