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7月21日,位于青州市的弘川现代美术馆正式开馆,并同期举行了刘国松馆藏精品展。本次展览集中呈现刘国松的艺术创作由传统而走向创新,进而形成独特个人风格的发展轨迹。在展览中我们看到的,是由一位84岁的大胆改革者和思维艺术家所创作的杰作,每一件作品都能让人长久凝视,细细品味他的赤子情怀。 享誉海外 念念乡梓 初见刘国松先生,他满面红光,身板硬朗,思维敏捷。虽然在台湾生活了50多年,但是说起话仍然带着山东口音。刘国松祖籍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1949年定居台湾。作为一个不曾在山东生活过的山东人,刘国松继承了山东人的性格以及对山东故土的那份深厚情感。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多次回家乡寻根。“我觉得我的血液里带着山东人的个性,我做人比较积极,不容易生气,我以自己是山东人为荣。”刘国松对记者说。 多年来刘国松一直心系故土,曾多次到青州寻根,为青州博物馆捐赠作品、在海内外各种场所宣传、推介家乡,充分彰显了一名海外赤子浓厚的故乡情怀。40多年来,他的艺术交流足迹踏遍内地20多个省市,举办展览百余场。 东方水墨 现代情怀 除了山东人外,更多的人记住的是他的“中国现代水墨艺术之父”的身份。 刘国松从14岁开始学传统国画,后受西洋现代艺术的吸引,改走全盘西化的路子,在台湾创立“五月画会”,掀起了现代艺术运动。当他28岁时,又重拾东方水墨。在刘国松眼中,真正具有民族性的东方水墨,并不是传统中国画一味追求的笔墨韵致,“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再去模仿古人那一套。”刘国松说,“我们要追求的应该是中国画的现代化”。 从此他开始大胆挑战传统中国画技法,1974年,刘国松提出“革中锋的命”。“因为书法大量用中锋,传统文人把中国画表现领域限制得越来越窄。”他说。他不断创新技法,拓墨渍墨、裱贴、喷刷、背染、滴流,无所不能;他发明了“刘国松纸”,由此出现“撕纸筋”和“抽筋剥皮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刘国松丝毫不保留自己的创作,无论是影像中还是展览现场,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演示、解说他的技法、材料,毫不藏私地奉献毕生心力。“因为艺术是活的,如果不向外敞开,不吸引别的门类的营养,这门艺术就开始僵化了。”刘国松说。 画室是试验室,不应是复印车间 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刘国松游刃有余地塑造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生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往来于台湾和大陆之间,从自然和现实生活中攫取源泉,他在68岁时入藏登雪山,却因为逗留时间太长,高原反应导致左耳失聪。提起他的听力,刘国松总是笑着说,“能给我留下一只耳朵就不错了,以后别人说不好听的话的时候,我就用左耳对着他,听不到!” 从雪山归来,他创作出了“西藏组曲”等一系列关于雪山的作品。传统中国画中的雪大多为留白,而刘国松却不想这样,“雪山上的雪不是白茫茫一片,我要画出雪和山石的力量。”他的“抽筋剥皮皴”正是为了得到有力的白线条而创造出来的。他要求纸厂在纸张表面做上纸筋,作画时用坚硬的刷子替代笔,在墨上“撕“出了富有力度的白线条。 “画室是试验室,不应是复印车间。”刘国松经常这样说,2001年,他赴九寨沟写生,被海子的缤纷瑰丽打动,他又开始在不吸水的绘图纸上尝试渍色效果,找到了水的璀璨色彩的极致表达。 时至今日,刘国松的水墨现代化理论已被广为接受,中国水墨画界日益多元化风格与形式,“画现代水墨的画家越来越多,喜欢的人也越来越多,”刘国松很高兴地说,自己的艺术中国梦正在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