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春溪
今年6月1日起,国家取消部分低价药最高零售价,初衷是提升药企生产低价药的积极性、减轻患者使用高价药的负担。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松绑”五个月后,低价药价格如火箭般“噌噌”上涨,少则几倍,多者上百倍,摇身一变成了“高价药”,令消费者再次陷入吃药难的窘境,换药成了他们无奈的选择。 管死了没积极性,放开了又价格失控,低价药冰火两重天的现象,让管理者陷入两难之境,而消费者在被迫为此价格改革买单后,也必然疑问重重:疯狂涨价的背后是否有企业操纵价格,价格监管部门是否做到了对市场严格的监管?去年4月,八部委发出《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从价格管理、完善采购、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低价药建立一张保障网,从现在来看,政策的落实与监管似乎并没有完全到位。 有人认为,由行政管制向市场化转变过程中,市场一时的波动在所难免。我国低价药的价格长期被压制,如今放开最高零售价,涨价是一种正常的补涨行为。但这种现象不会太长久,暴利自然会带来市场的竞争,而市场的竞争自然会让价格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量来保证市场的正常发展?本来生产低价药的企业就不多,市场供求不足。现在价格放开了,又没有了行政的约束,那么有限的几家生产企业就很容易主宰和控制价格。政府在市场领域实行改革,放开了价格市场,是否也应考虑在生产环节实行改革,彻底市场化。 另外,记者认为,政府也应该通过政策扶持和减税等方式鼓励生产企业扩大生产。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吃药贵的现实问题,是医疗改革首当其冲解决的问题,也是和谐社会老百姓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低价药与廉租房一样,都具有社会保障属性的公共产品,增加这种产品供应、实施抑制价格上涨的办法,是政府理应承担的责任。 所以,事关国计民生的事情,还需谨慎行事,在决定开闸放水之前,需先修好水渠,并制定出相关的监管政策,保证水流的畅通,杜绝大水漫灌或者肆意横流的现象发生。
|
|